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于每年的6月1日。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国际儿童节的设立,和发生在二战期间一次著名的屠杀有关。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利迪策村屠杀时的6月的第一天为国际儿童节。
当时的很多国家表示赞同,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欧美国家,儿童节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举行社会公众性的庆祝活动。因此有人误解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将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益,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决定,将每年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规定,将中国的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
宣传禁毒有以下游戏:
1、火眼金睛辨好坏
在“别让毒品蒙蔽双眼”环节,参与人员每两人一组,其中一名戴上眼罩,工作人员将一些障碍物随意放到地上,另外一名口头指引,让戴上眼罩的从起点出发,避开路上象征着毒品的障碍物,顺利到达终点,成功后即可身份互换身份,让同组的另外一名继续蒙眼体验。
“火眼金睛辨好坏”游戏中,参与的人员随机抽取1个“毒品简介纸条”,独自找到与简介相符的毒品(模型),并将纸条贴在毒品(模型)的下方,使其加深对毒品的认识。
2、缉毒大富翁
“缉毒大富翁”图板上,每个格子有关于毒品种类、毒品危害、戒毒方式、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的介绍。由参与人员随机挑选格子回答,回答正确有奖励。
3、禁毒知识抢答
通过设备抢答系统,实现多个参观者同时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抢答。参观者通过抢答台上的按钮选择答案计算机自动判断哪位参观者抢答成功并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计算机给每位参观者记录成绩,最终宣布获胜结果。
扩展资料
毒品的危害:
1、身体依赖性,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强烈的依赖性。
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体能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反应,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药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就必须定时用药,并且不断加大剂量,使吸毒者终日离不开毒品。
2、精神依赖性
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现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3、毒品危害人体的机理
人在吸食海洛因后,抑制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停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种戒断反应的痛苦,反过来又促使吸毒者为避免这种痛苦而千方百计地维持吸毒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毒品
禁毒沙包大战游戏。说简单点吧,就是沙包大战游戏,但它又跟普通的儿童游戏不一样,这里的沙包大战,那可是多位一体,融入了多概念,添加了多元素,设计了多角色,增加了多玩法的、史无前例的、空前绝后的创新型禁毒概念游戏。在深圳市禁毒局的强力推荐下得以顺利走近市民,也是此游戏开发出来后,首次面向大众开展实施。
此款游戏由深圳市点点青少年药物成瘾关爱中心精心打造。游戏的主要目的就是宣传毒品及药物滥用预防观念,市民们通过亲身参与到游戏中,体验身处毒贩攻击情景下的紧迫感。在保证游戏趣味性的同时,让孩子通过游戏了解到毒品对自身的危害,认识到毒品侵袭的过程和其本质。用贴近现实环境的情景模拟,更容易引发共鸣。市民们通过观看和扮演游戏中的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体验被贩毒人员死死盯住的那种恐慌感和紧迫感,从而增强市民与禁毒工作的相关性。回想整个过程让人不寒而栗,从而激发市民的反毒、禁毒、拒毒动机,增强市民在禁毒工作中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禁毒工作的积极性。
上一篇:禁毒知识答题游戏
下一篇:禁毒知识的小游戏内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