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踢毽子
踢键子也有称“踢毽子”的,是儿童特别是女孩的主要游戏项目。键子用鸡毛作上部,小圆铁板或铜钱作“底垫”,以布相包扎而成。耍时,由一名或数名儿童,以脚尖、脚后跟相踢,数多不失误者为优胜。
二、跳坊(房)
在地上划若干线条,分成片块,两行,每行四至六块,两孩童以单腿跳,或脚夹瓦片跳,跳时数数字,不掉瓦片,以多为胜。
三、打陀螺
陀螺俗名“猴”。以寸木削尖一头,形似圆椎形,卷上鞭子甩地而打,边打圆椎边转,以时间长、不倒为优胜,可单独进行,也可成群相赛。
四、抓子
以石子、瓦蛋、泥蛋等为子(码),一手抓完,摔至空中,约近尺高,然后用手全接,或翻手以手背相接,以不掉为胜,抓子时可留子,在扔空时,迅速抓住遗子并接住空子(空中甩上的子),以不掉为胜。一般抓子,多为女孩相耍。
五、丢手帕
群童围成圈,头向内,不外看,由一童拿手帕在身后转圈,丢到谁后面发现不了时,即起而换位。依次为戏。
1、根据幼儿智力发展水平进行的分类,分为列举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2、根据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的分类,分为旁观游戏、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活动性游戏,活动性游戏侧重于培养小儿各种基本的动作操作的技能,促进婴儿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游戏活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
发展语言的游戏,婴儿的语言游戏是发展儿童口语能力的有效形式。它主要训练小儿正确的发音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使儿童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能较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和情感。
扩展资料:幼儿游戏就是适合于幼儿玩耍的游戏,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动作的协调性等为主要的目的。幼儿游戏是幼儿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让幼儿能在玩中学,学中乐的方式学习,让父母能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游戏是自然的学习途径,特教工作者应将游戏视为自然的教学情境,特殊儿童没有和同侪一起游戏,想要做到融合是很不容易;如果我们体认到游戏在认知、社会、语言、情绪的重要性,游戏将能变成重要的课题。
按儿童的认知发展来分类,游戏可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1、感觉运动游戏。
感觉运动游戏是婴儿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类型。当前,在亲子园、托育园所,感觉运动游戏是其主要的游戏类型,在幼儿园,这种游戏类型,是一种有意义的衔接和必要的教育补偿。
教师通过对感觉运动游戏的环境创设、游戏指导来组织与实施游戏,调动学前儿童的感官系统和体动作,协同形成儿童丰富的感知世界。对于教师来说,既要了解感觉运动游戏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设计与组织感觉运动游戏的技能。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前运算阶段(2到6、7岁)的幼儿进行此类游戏。此时幼儿已经发展出表象语言与功能,能够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可以理解假装活动。
因此这种游戏更适合幼儿的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渴望参与成人生活但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这一矛盾。
19世纪下半叶,心理学家提出了诸多游戏理论:早期理论从生物学角度将游戏视为本能和先天需要,当代游戏理论则关注游戏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功能。
皮亚杰从认知发展角度指出,游戏不仅是个体智力或认知活动的一方面,还是同化超过顺应的表现。他将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象征游戏作为其中一种类型,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进行此类游戏。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益智游戏。其中包括积木游戏、金属构造游戏、拼图游戏等。
积木游戏:
用各种积木或其他代用晶作为游戏材料进行的结构游戏。积木的式样很多,有大、中、小型积木,有空心或实心型积木,有动物拼图积木等。这种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开展较早,也较为普遍。
金属构造游戏:
以带孔眼的金属片为主要的建造材料,用螺丝结合,建造成各种车辆及建筑物的模型。
拼图游戏:
用木板、纸板、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不同形状的薄片并按规定方法进行拼摆的一种游戏,如可拼摆动物的房屋、故事情节等画面。传统的七巧板就属于这类游戏。
4、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指儿童游戏的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规则可以是故事情节要求的,也可以是儿童按其假设的情节自己规定的,其中既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
形式有单人规则游戏(即幼儿单独一人进行)、联系性规则游戏(即幼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真正的分工合作)和合作性规则游戏(即幼儿在进行规则游戏时有相互分工,彼此共同遵循游戏规则)三种。
研究表明,幼儿中期儿童能按一定的规则做游戏,但他们常常出现因外部刺激或自己的兴趣而忘记甚至破坏规则的现象;幼儿晚期的儿童能较好地理解并坚持游戏的规则,还能用规则约束所有参加游戏的成员。
这种游戏可培养儿童遵守集体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