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阅读
链接: 提取码: fxbv
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阅读理解,小学老师经常给孩子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就是“朗读课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往往要求孩子通过读课文,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等,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亲子教育#导语】感觉的发育在胎儿期就有了,妈妈的说话声音,外界的强烈光线刺激都会引起胎儿的反应;而知觉的发育是从出生后开始的,并在头几年内发展迅速,绝大部分的基本感知觉能力在婴幼儿期即已经完成。因此,可以通过早期教育来促进感知觉的发育。下面考网的我为您介绍一下有关幼儿感知觉培养及相关措施,欢迎您关注。
一、听觉游戏
听觉在人的感觉中举足轻重,特别是在语言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口语中,语音是语义的载体。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发音,才能使自己的言语被人们所理解、接受。而听音又是发音的前提,只有听得清,才能发得准。有些幼儿存在着言语障碍,虽然看起来是口、喉、舌等发音器官的问题,实则大部分障碍源与听觉有着密切的联系。听觉游戏有两个方面的训练任务,一是分辨声音特征,二是判定声源声向。
1、分辨声音特征的游戏
分辨声音特征的游戏主要是训练幼儿分辨各种声音,区别声音的性质(如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以及从物体的音响特征来识别物体的能力。例如,让幼儿闭上眼睛静坐室内,仔细倾听和分辨发生在周围的各种声音,如说话声、咳嗽声、交通工具声等等,看谁说得又对又快。这种类型的游戏一方面要求幼儿去限度地使用他们的听觉器官,一方面还能促使幼儿为了要听清楚那些微弱的声音,而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游戏时,教师应注意在声音内容上有所变化。如可找一些钥匙、硬币等幼儿熟悉的东西,先让幼儿看过,然后蒙住眼睛,请幼儿分辨是什么物品在发声。设计分辩声音特征的游戏可以采用蒙上游戏者眼睛的游戏方式,也可以采用遮住分辨物的方式。例如可以用一条大毛巾搭成“幕布”,教师躲在后面制造一些声音,如拍球、剪纸、翻书、削铅笔等,请幼儿猜猜老师在干什么。有的听觉游戏要求幼儿对日常物品与其声音特征能建立一定的联系,设计或选择游戏必须在幼儿具备足够的听觉经验基础上进行。当然,由浅入深的系列游戏必然能丰富幼儿的听觉经验,提高听觉识别物体的能力。
2、判定声源方位和声向的游戏
判定声源声向的游戏有2种设计思路。第一种游戏设计中的发声源是固定的,可与分辨声音特征的游戏混合进行。如设计数个发声源,每个发出的声音各有其特征。让数名幼儿根据各自指定的声音特征进行寻找声源的比赛。第二种游戏设计中的发声源是移动的。如蒙上幼儿的眼睛,并将他们排成一路纵队,教师手持一只小铃,在幼儿的前、后、左、右各方向摇动,要求幼儿根据铃声的方位改变行走的方向,或跟着铃声走。又如,蒙上幼儿的眼睛,将一只响铃球从幼儿面前向某一方向滚去,请幼儿根据球滚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去向,迅速准确地找回球。
二、视觉游戏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注意和兴趣,往往首先是从视觉渠道产生的,并且人接受外界信息大多通过视觉。幼儿的视觉信息颜色多于和优先于形状。在感性经验中,视觉在对物体的明暗、颜色和形状等外观特征的认知和对物体大小、远近等空间属性的区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看一看”这类构思的智力游戏着重发展幼儿的颜色视觉和空间概念,提高目测力和视觉分辨力,培养观察的准确性和敏锐性。
1、分辨颜色的游戏
幼儿最初的视觉游戏着重在发展颜色分辨能力,使幼儿学会辨认物体的各种颜色。开始,游戏设计应从静态物的基本色颜色入手,并逐渐增加颜色的种类。例如,找一些正方形的硬纸块,贴上或涂上红、黄、绿、蓝、咖啡、黑、白、灰、紫、粉红等多种颜色,每种颜色准备两个色块。将这些色块混在一起,请幼儿通过对比和分辨这些色块,把颜色相同的色块找到一起。通过玩色块游戏,能使幼儿学会命名颜色,给颜色配对,提高颜色的识别和类分能力。
随着幼儿颜色识别能力的提高,游戏设计的范围可以逐步扩大到一些中间色,如橙黄、橘红等,还可以就一种颜色的深浅浓淡进行比较。这种游戏的设计难度主要是对颜色差异的控制。色差小,游戏难度大;色差大,游戏则容易。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这类游戏还可设计成与幼儿喜爱的其他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游戏。如用色块或色纸作商品,把幼儿分成售货员和顾客,玩“开纸店”游戏。当幼儿辨色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游戏设计应向动态辨色游戏发展。动态的辨色游戏主要是通过色彩的合成与分解,让幼儿知道颜色会变化,并了解一些色彩组成的规律。
这类游戏设计有三种思路。
第一种设计思路是利用色的合成原理,例如,把黄色和蓝色的颜色水混合在一起,水的颜色就会变成绿色。又如,把一块红色的橡皮泥和一块白色的橡皮泥糅合在一起,最后就会成为一块粉红色的橡皮泥。
第二种设计思路是利用色的叠加原理。例如,让幼儿们搜集一些彩色玻璃纸,用硬卡纸做个镜架,把彩色玻璃纸贴上做成一副有色眼镜。戴上眼镜,请幼儿说说观察到什么,不同颜色的眼镜,又会产生什么不同。
第三种设计思路中色彩的变化是通过快速旋转,利用视觉暂留现象获得的。例如,用厚纸板做一个陀螺,在陀面上涂上两三种颜色。转动陀螺,就会发现陀面改变了颜色。让孩子们说一说,原来涂的什么颜色,转起来变成了什么颜色;请孩子们比一比,看谁做的陀螺转起来看。这类游戏除了能发展幼儿的颜色视觉能力,还能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分辨图形的游戏
图形分辨能力对观察力的意义十分重大,各种智力测试中考察观察力指标的测试项目都有图形分辨的测试内容。因此,游戏设计者们十分热衷设计此类游戏,各种读物上这类游戏层出不穷。一般可将这类游戏分为数图形、找图形、找相同、找不同和找错误等五种。
(1)数图形游戏
数图形游戏要求游戏者迅速准确地从给出的图形中数出某一指定图形的数目。这种游戏主要训练幼儿对同类图形的认知和反应能力。做这种游戏的关键是掌握有序的观察方法,做到既不漏数,又不重复计算。数图形游戏有2种设计思路:一种设计成几何图形,一种设计成美术图形。数几何图形的游戏要求游戏者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如图6-1的数图形游戏中要求在一定时间内数出有多少个矩形。由于几何图形比较单调,不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所以对小班、中班的幼儿要少用,对具备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大班幼儿,运用时也要加入一些竞赛性因素来提高游戏性。而图6-2的数图形游戏请幼儿数一数顽皮的小熊一共有几只,这样的美术图案画面生动有趣,能很好地吸引幼儿投入。
(2)找图形游戏
找图形游戏要求幼儿在观察中准确地把握图形的典型特征,找出隐藏其中的指定图形。一般说来,这类游戏给出的图形特征越明显,越为幼儿熟悉,设置的干扰因素越少,游戏的难度就越小。在游戏中,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除了给予一定的提示外,还可相应地延长观察时间。找图形游戏有5种设计思路。
第一种设计思路是把一组物品画成重叠的图,请游戏者来分辨,如图6-3。
第二种设计思路是给出一些局部的线索,要求游戏者根据观察推知隐藏事物的整体。如图6-4,要求幼儿说出树林里藏着4只什么动物。
第三种设计思路是将某一图形隐藏在纷杂的干扰图案中,请游戏者分辨和寻找,如图6-5中就隐藏着一颗美丽的五角星。第四种设计思路则要求游戏者找出指定图形的位置,如图6-6。
第五种设计思路是把找图形与数图形结合起来,要求游戏者找到隐藏的图形并数出来。如图6-7,调皮的小鸭子躲在草丛里,请幼儿找到这些小鸭子并数出来。
(3)找相同游戏
找相同游戏是一种要求寻找图形相同特征的观察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应指导幼儿分析和确定图形的典型特征,然后通过反复比较来求同寻异。
找相同游戏也有4种设计思路。
第一种设计思路是给出一个指定的图例,要求游戏者在一组相似图形中寻找与之相同的,如图6-8要求幼儿找出小白兔的影子是哪一个。
第二种设计思路是在一幅图案中设计出几个相同的局部,要求游戏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它们找出来。如图6-9这幅迎春图就要求幼儿在两分钟内找出图案完全相同的4个小方格。
第三种设计思路是选取一幅图案中的若干局部,进行一定的翻转作为指定图例,请游戏者一定时间内在原图中找出它们的位置。如图6-10,要求幼儿在图中找出与右面4个小图案完全相同的图的位置。第四种设计思路是在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案中设计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的局部,要求游戏者一定时间把它们找出来。如图6-11中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小丑,要求幼儿在其中找出6处相同,很有意思。
(4)找不同游戏
找不同游戏要求幼儿区别两幅图案的微小差异,迅速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在一定时间内,图案越复杂,不同处设计得越多,越隐蔽,游戏的难度就越大。在找不同游戏中,教师应指导幼儿掌握有序的观察方法,即从左到右,或是由上往下,用“逐行扫描法”依次进行对比观察,就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到目标。
找不同游戏有2种设计思路。
第一种设计思路是在两幅基本一致的图案中安排若干处不同,请游戏者在一定时间内找出。如图6-12这幅快乐的小兔图中,左右两个小兔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却有十处不同,要求幼儿在3分钟内把它们找出来。
第二种设计思路是将一幅图分成若干块,既在每个分块上安排与原图不同的内容,又将每个分块进行位置移动处理,或者翻转处理,从而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如图6-13的比比看游戏,要求幼儿在2分钟内,把每个小图与大图的相应部分进行比较,找出哪些小图多了什么,哪些小图又少了些什么。
(5)找错误游戏
找错误游戏要求幼儿根据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印象,找出图形中错误。做这种游戏,教师应在幼儿指出错误点后,请他说说正确的情形。找错误游戏有2种设计思路。一种思路是设计各种美术错误,如牛长着象牙,鸡长着鸭脚,左右两个裤腿不同颜色,等等。另一种思路是设计各种逻辑错误,如公鸡在水里游,鸭子上了树,旗帜飘向西而炊烟吹向东,太阳当头照而星星眨眼睛,等等。一幅图可以只用一种思路进行设计,也可两种思路兼而有之。如图6-14这幅牧归图中,就又包含了14处美术和逻辑的错误。3、分辨空间的游戏这类游戏主要训练幼儿的目测力,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游戏可就大小、远近、粗细、前后等等单项概念进行识别,也可综合起来进行分辨。如找一些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有盖瓶,把瓶盖全部打开集中在一起,让幼儿给这些瓶子配上瓶盖,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配成的多。
三、触觉游戏
触觉是我们感知事物的一大途径。对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及粗糙等质地的认识,主要通过触觉完成。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常以触觉代替视觉或听觉,即常以触觉来认识周围事物,因此更应该重视触觉。”她的感官教育就是以触觉练习为主的。
1、触摸辨物游戏
触摸辨物游戏以“摸一摸”为主要构思,通过游戏丰富幼儿的触觉经验,加深幼儿对物体的大—小,长—短,圆—多角,光滑—粗糙,软—硬,冷—热等性质的触觉认识,提高幼儿通过这些性质特征来识别物体的能力。
这类游戏常用的道具有两种,一种是内装触摸物两边开有触摸取物洞口的纸箱,一种是内装触摸物能收紧袋口的布口袋,我们称之为“百宝箱”和“百宝袋”。
设计触摸辨物游戏应把握三个难度层次。
第一个难度层次是从物体的相对特性入手的。例如,在百宝箱里放两个大小不等的球,两根长短不一的尺子,两个软硬不同的娃娃等等,要求幼儿两手到箱中摸取具有相对特性的物品,如左手摸塑胶娃娃,右手摸木制娃娃,两手同时摸出即为正确。
第二个难度层次是围绕物体的相同特征进行设计。例如,在两只百宝袋中,分别装上同样的物品,如棉花球、鞋带、尼龙布等,请幼儿两手分别从两只袋中摸出相同的东西。
第三个难度层次是以分辨物体的相似特征为主,有时还可以结合语言训练一起进行。例如,在百宝箱中放入一些十分相似的物品,如纽扣、棋子、瓶盖等。要求幼儿依次去摸一件,取出箱之前要描述所摸物品的特征,并说出该物品的名称,比比谁说得好,说得对。另外,将各种触摸辨物的游戏构思引用到对几何形体的认知教学中,也会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触摸分类游戏
触摸分类游戏是建立在触摸辨物游戏基础上的,要求游戏者首先对物体的差别与近似之处进行触摸辨别,然后再类分物体的游戏。游戏的难度主要受物品的差异大小左右。分类游戏有两种:一种是给出分类依据,要求类分物体的归类游戏;一种是没有分类依据,要求自定分类依据并类分物体的分类游戏。后者难度大于前者。下面这个“看谁摸得对”就是一个归类游戏:
收集一些纸盒子,在盒子上贴一个特定的形状(如△、□、○)或物品(如纽扣、砂纸、丝绸等)作为类别样品标志。需要多少种类就贴多少盒子。再准备一个大纸盒,里面装满各类数量相等的物品,这些物品的种类与每一个盒子上贴的样品相对应。游戏时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贴有类别标志的小纸盒,蒙上眼睛,让他们轮流从装满各类物品的大盒子中拿一件属于自己一类的东西,放进自己的小盒子中。这样一直做下去,最后以全部拿对的幼儿为优胜者。如果给幼儿一把纽扣或一些几何图形,请他根据触觉进行分类。这样的游戏就必须先自行确定一个分类的依据,然后再进行分类,游戏的难度也就大大增加了。
3、触摸造型游戏
触摸造型游戏的重点是分辨各种造型的特征,发展幼儿的图形认知能力。游戏设计有2种思路。
第一种设计思路是通过触摸辨别图形及图形边框的特征进行镶嵌的游戏。游戏所用的嵌板采用硬纸板或薄木板做成,板上设计一些几何图形,如图6-15。挖下这些形状成为嵌卡,并使之与嵌板上的孔相吻合。为了使幼儿能选择不同的难度的嵌板进行游戏,还可以多设计制作几块不同图形不同难度的嵌板备用。如果嵌板上设计的是美术图形,则会大大增加触摸镶嵌游戏的难度。游戏前可以先让幼儿熟悉嵌板,然后蒙上眼睛,将嵌卡和嵌板分离,要求幼儿用触模将图板镶嵌完成,同时,还要让幼儿边镶嵌,边说出图形的名称。
第二种设计思路是通过触摸图形及其相互的关系特征进行排列的游戏。游戏方法是在百宝箱里用双面胶固定排列一些用硬纸板、塑料等制成的形状物,让幼儿把手伸进箱子里,用触摸去发现箱子里东西的形状和排列次序。然后要求他从另一些形状物中选择与箱内相同的形状物,并在箱子上用同样的次序排列出来,如图6-16。
4、触摸动作游戏
触摸动作是盲人感知他人身体姿态和动作的主要方法,明眼人一般不需要如此来获知动作。但通过触摸动作的游戏,幼儿却能获得一种特别的体验。如游戏“盲人塑像师”,3个幼儿作为一组,1人担任塑像师,1人为模特,1人为塑材。蒙上塑像师的眼睛,由模特任意摆一个动作并保持不动,然后请塑像师触摸模特的动作,再将塑材摆成与模特同样的动作。游戏时还可对塑像师的“作品”进行评比,看谁摆得像。
四、嗅味觉游戏
“尝一尝”和“闻一闻”这类构思的智力游戏着重发展幼儿的嗅味觉。通过尝尝,可使幼儿区别溶解在水或自己唾液中有味道的物质的甜、酸、咸、苦等等;通过闻闻,可使幼儿从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特殊气味中来识别物体。嗅味觉游戏所使用的分辨物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非食物;可以是固态物质,也可以是液态物质。游戏设计可以单就一种感觉进行训练,也可以把两种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游戏。例如,在同样的瓶子里装上酒、醋、桔汁、水、汽油等液体,请幼儿通过闻闻来区分和识别这些液体,游戏训练的是幼儿的嗅觉;而在同样的杯子里装上不同浓度的糖水,请幼儿通过尝尝排出糖水甜度的次序,则是训练幼儿味觉的灵敏度;如果将苹果、梨、香蕉等水果切成同样大小的块,让幼儿先闻闻,再尝尝进行辨别,就是一种嗅味觉综合训练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愿意进行的一种游戏,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内容、分配角色和测定规则,更多地发挥创造性的有趣的游戏。下面我带来提高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方法有哪些,欢迎阅读!
提高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方法有哪些篇1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愿意进行的一种游戏,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内容、分配角色和测定规则,更多地发挥创造性的有趣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小班幼儿由于语言和动作的发展,与人交往的范围更加扩大,独立性增强。他们希望摆脱成人的帮助,凡事愿意自己去摸一摸,动一动,他们渴望参加或模仿成人的活动。角色游戏很适合幼儿的这种需要。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随意性强,生活经验少,且刚接触游戏,所以扮演角色能力较差,游戏水平很低。为此,我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扮演角色、发展角色情节做准备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要求幼儿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按照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扮演接色,如果幼儿不具备担任某种角色的经验,那么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至不能持续,而如果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接触生活,多观察生活,使幼儿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就会在所进行的角色游戏中更加容易融入角色,使游戏内容变得充实新颖。
因此,我主要从几个方面引导幼儿体验生活。
1、引导幼儿观察父母的活动
小班的角色游戏主要是“娃娃家”,游戏内容大多是反映父母对娃娃的关心和照料。因此,幼儿离园前,我提醒他们回去注意观察父母在家做的事情,爸爸妈妈如何关心爱护自己,让他们说说在家里的所见所闻,然后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到角色的扮演中。慢慢地,幼儿对爸爸、妈妈在家中所做的事情有了更直接了解和体验,“娃娃家”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2、经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社会生活
在生活中观察得越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反映的就越逼真。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或参观时,沿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作用,进公园如何购买门票以及要爱护公共财物等。在相应的游戏中让幼儿加以运用。
例如我曾带领幼儿到饮食店参观,让幼儿自己购买点心,从排队购票到领取点心、找座位都让他们亲身感受,使他们作为一个顾客去了解售票员、服务员的工作,回园后我用谈话的方式回顾参观的情景,叙述服务员与顾客的常用对话。在“饮食店”游戏中,幼儿会自然地加以运用,“售票员”会说:“请把你的零钱收好。”服务员会说:“祝您用餐愉快!”顾客则招呼还没找到座位的小伙伴坐到他的身边。幼儿不仅能模仿各种人物,而且有“专业”的角色语言,玩角色游戏就更有趣了。
3、假日、节日谈话,归纳生活印象
幼儿在假日、节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活泼愉快的。在假日、节日前后,我跟幼儿谈话,加深孩子的生活经验,从而在游戏中反映出来。游戏本身就是以幼儿能了解和想象的事物、经历过的生活、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的。
如在游戏中,幼儿反映“过生日”的情节,就是父母为他们每年庆贺生日的反映。幼儿在游戏中也给娃娃“过生日”,扮演爸爸妈妈角色的,去“菜市场”买回来丰盛的菜,在“厨房”炒面条,炒菜,在家忙得不亦乐乎。扮演阿姨、叔叔等角色的,则去“食品店”买来“生日蛋糕”,去“百货商店”买来玩具等上门作客。于是,家里热热闹闹,大家一起吃寿面、吃菜、切蛋糕等。
再如,星期天,幼儿跟随父母去公园游玩后,也会将此情节表现在游戏中,做带娃娃去“逛公园”的游戏。
诸如此类,幼儿的游戏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要经常与幼儿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内容,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归纳生活印象,把话题接过来,加以发挥和充实。
二、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兴趣与愿望
鲁迅先生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马卡连柯也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的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
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游戏内容比较单一,对角色的动作有兴趣,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组之间开始联系。所以小班供给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稍多些,玩具的体积要大些,颜色要鲜艳些,现成的玩具也可多一些,让幼儿见了这些玩具就产生对游戏的强烈愿望。
例如玩“娃娃家”游戏时,我首先给“娃娃家”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须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主题操作材料。如自制的成品玩具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冰箱、煤气灶、家具、餐具等,这些自制的用具都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容易表现出来。为保证游戏情节的发展和进行,我还给幼儿提供花片、像皮泥,幼儿在游戏中可随意插、捏自己需要的东西,如蔬菜、食品等。以上主题材料的投放,大大激发了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三、帮助幼儿分配游戏角色
为了帮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我为幼儿提供各种标记材料。如给“娃娃家”提供各种角色的头饰;给“麦当劳”服务员提供小帽子,给“公共汽车”售票员提供钱袋等,用标记来提示幼儿,这样他们能尽快地进入角色,知道扮演的是谁,继而产生角色行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
小班幼儿往往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自己应如何去做,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如一个幼儿用小被子裹着娃娃,用手拍拍,我问他:“这孩子是谁呀?”“你是孩子的妈妈吧?多么可爱的孩子,你这个妈妈要为孩子做些什么事呢?”这样就帮助小班幼儿从对模仿动作的兴趣,转为对扮演角色的兴趣。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时常忘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身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小朋友不坚守岗位到处乱跑,我就立即到商店买东西,并提醒他:“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不然谁来接待顾客呢?”有时,我也直接向幼儿提出角色,让幼儿选择,如说:“我们的娃娃家里缺少个爸爸,谁愿意来当娃娃的爸爸?腾云是不是想当呀?”正在一旁玩积塑的腾云说:“我当爸爸,我现在上班呢!”当他插完一把手后,就以爸爸的身份下班回到娃娃家中去了。
四、直接参加游戏,扮演游戏角色,进行间接指导,促进游戏的发展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在一起,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时,感到格外亲切。他们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需要具体指导和帮助,教师以角色身份提出意见,幼儿更容易接受。在小班,教师可以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角色,仅用游戏的口吻提醒幼儿,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如发现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反映的内容十分单调。我便去扮演妈妈。给娃娃喂饭,哄孩子睡觉,还叫爸爸去买菜,姐姐去洗衣……由于教师担任了主要角色,使幼儿明确了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职责,使游戏不断丰富起来。又如一次在玩“公共汽车”游戏中,我担任了“乘客”,有礼貌地向“售票员”购票,投币,给抱娃娃的“阿姨”让坐等等,幼儿看见老师当乘客也特别高兴地来乘车。由于教师的榜样,以后幼儿当乘客时也很懂礼貌了。
五、对游戏进行评价,使游戏进一步发展,并使幼儿有再做游戏的愿望
角色游戏的评价是游戏组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能对游戏的发展起导向作用。一次成功的评价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游戏的情节、巩固游戏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等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游戏结束时,幼儿还会兴致勃勃地谈论游戏,这时,我组织幼儿进行评议、小结,主要方式有几种。
1、讨论
如玩“娃娃家”游戏,有的幼儿因能力较弱,或个子较矮,就当不上“妈妈”。这时,我提出了“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妈妈”这个问题。经过讨论,使幼儿明确,妈妈有各种形象,高、矮、胖瘦,女孩谁都可以当“妈妈”。我将能力弱的幼儿列入下次游戏当“妈妈”的角色计划中,其他幼儿接受了这个建议,支持这个同伴当“妈妈”。
2、评价角色间的相互关系
如在“公共汽车”游戏中,司机的职责是开车,他应听从交通警察的指挥,遵守规则,与售票员协调工作。交警应指挥车辆和行人,不随便离开岗位。要使游戏顺利进行,各角色必须各司其职。通过游戏,幼儿学习劳动者待人接物的态度,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车上能互相让坐,遵守秩序。有些幼儿平时对小朋友态度比较粗暴,在游戏中,他通过扮演角色,受到熏陶和教育,学习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评价中,对于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出来的正确的人际关系,即使是点点滴滴也要及时加以肯定。
3、评论
对整个游戏进行讲评,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鼓励他们上进。并为幼儿进一步游戏提出了方向。如请大家说一说“食品店”中我最喜欢的售货员是谁?为什么?可以把评出来的“优秀售货员”是如何接待顾客的情况较详细地作评价,也可以请他来作“现场表演”,让大家学习等等。对表现不好的幼儿,也不指名地进行提醒。
在实践中,经过以上几个途径,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已由原来的平行游戏过渡到联合游戏,并且开始具有合作游戏的意识了,角色游戏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提高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方法有哪些篇2组织小班角色游戏时,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有煤气灶、锅、铲、杯子、碗、盘子、衣服、梳子、电吹风、剪刀、衣架、洗衣机、热水器等。游戏前,我特地向孩子们提出要求:“要爱惜玩具,不争抢,玩后要把玩具放回原处。”孩子们都响亮地回答:“知道了。”可是,游戏还没开始,孩子们就乱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锯似的抢着锅子,娜娜说:“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说:“我是妈妈,我才能煮饭。”琛琛哭着跑过来:“老师,明明抢我的手机,不让我当爸爸。”明明争辩着:“他是弟弟,我才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机。”琪琪和诗诗为抢电吹风也吵了起来……
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了。我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材料,目的是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发展,但结果是幼儿对玩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却无法开展下去。问题正是出在我没有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
小班幼儿模仿和从众心理强,看到同伴玩什么也要跟着玩什么,所以会出现争抢角色、争抢玩具的现象。可见只投放种类多样,但数量只有一套的玩具是无法使游戏顺利开展的。有了前车之鉴,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在每个“娃娃家”投放了两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头都有玩具了,争抢现象确实少了很多。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只见每个“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满了碗、盘子、勺子等,地上也放着菜篮子、洗菜盆等。峰峰从菜篮里拿了一个萝卜,望着满桌子的东西不知道往哪儿放,最后干脆掀开锅盖把萝卜放在锅里;宁宁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锅里扔……又乱了套了。
投放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玩具减少了争执和冲突,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究其原因还是我对小班幼儿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游戏内容相对单纯,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响游戏的开展,而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操作上。
那么,如何科学地为小班的角色游戏投放玩具材料呢?经过几次尝试,我逐渐明白:同一主题的材料应多套,但种类数量不能过多,应根据阶段分层次投放玩具。游戏初期的玩具种类一般以四五种为宜,相同材料以两套为宜。随着游戏开展的需要和孩子经验的丰富,可逐步增加玩具的种类和数量,以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丰富游戏内容。
上一篇:丰富人文知识的手游游戏
下一篇:丰富知识英文游戏名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