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游戏对联大全”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小时候玩的游戏对联。游戏对联是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化活动,通过对联的对仗、押韵和意义的契合,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成长。
首先,我们来看看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抓老鼠”游戏。这个游戏的对联是:“老鼠跑啊跑,猫咪来啦来;猫咪一把抓,老鼠脱不了。”
接下来是另一个我喜欢的游戏,“跳房子”。对联是:“楼房高耸入云天,小蚂蚁在上面跳舞蹦;蚂蚁跳得高,房子跳得韵。”
还有一个很流行的游戏,叫做“打瓶盖”。对联是:“瓶盖滚啊滚,滚到我手里来;手里把它抛,瓶盖飞出去。”
最后,我要和大家分享“跳皮筋”这个经典游戏的对联:“皮筋一到跳,红花绿叶笑嘻嘻;跳得高,跳得稳,乖乖小姐真漂亮。”
以上是我小时候玩的一些游戏对联,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玩乐的方式,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希望大家也能尝试玩一下这些游戏,体验一下其中的乐趣。
对联基本知识全解
目前仍有不少楹联爱好者不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或了解少,不免有一些出律和犯忌的对联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象长久下去,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因此我们理和摘录这方面的知识,让读者能较快了解对联起源发展状和一般分类标准,掌握对联写作常识,明确对联张贴的要求和法。让我们与广大楹联爱好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联艺水平。叠对联起源及特点与分类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骄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茶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茶”、“郁垒”的名字。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五代时,符咒和“神茶”、“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替代。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爬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爬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群臣写来写去,孟爬都不满意。最后孟爬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来考察,对联的形成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汉赋、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形式。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如《尚书·益陈漠》中提到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雍也》中“乘肥马,衣轻裘”,《论语·述而》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还有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等等。
明清时期是对联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骄文和对联非常看重,还将其列人科举考试。文人将时局政见、流派纷争通过对联的形式予以表达。对联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蔚为大观。对联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张之洞有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对句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以及“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
对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两句相对偶,对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谈到:“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二是句式相同。它首先要词类相当。上下联对应的词,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其次,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应,要做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做到了句式上的相同,对联形式上就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
三是平仄和谐。对联讲究声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平仄是汉字声调的两大类型。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人。平声列为“平”,上、去、人归纳为“仄”。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人声,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仄和谐要求上下联相应处的词平仄相对。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除平仄要求外,每句最末一个字即句脚的平仄也要协调,通常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种方式反复进行。
四是语意相关。要求上下联在内容上密切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种对偶形式的对联,其意脉必须是相通的,这样的两句才不是生拉硬扯杂凑在一起的,而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关于对联的分类问题,一直以来缺少明确的理论研究,如不同类型对联的概念内涵往往模糊不清,不同类型对联之间的外延往往互相重合,等等。同时,对联在使用时常常带有比较明显的任意性。应当说,这些现象是有违科学分类的基本要求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虽然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难以严格而完全,但从实践上看,只有这种划分才比较有意义。
对联的内容和用途都带有题或题赠的性质,因而写作对联也经常被称为题联。按对联所题的内容和对象等的不同,大体上可将其分成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题赠联、杂感联、趣巧联几类。在这当中,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子类。
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在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即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乔迁新居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的子类又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联语,不一而足。
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如谐趣搞笑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的技巧联如文字游戏类,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当然,上述分类也无绝对的界限。但是总的来说,这个分类使对联的内涵上概念比较清晰,外延上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对联,且彼此之间基本上不重合。
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副对联,应做到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应该遵循基本的创作原则。一般来讲,对联的创作原则有四项:
一个是把握特点,如按实用范围分类中的春联,它的特点是要写吉利喜庆的话,表现喜气洋洋、春意盎然的气氛和人们辞旧迎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因此在创作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总体构思;
二是注重构思,在创作前对对联的进行总体设想,如采用何种修辞手法、逻辑关系等来表现主题,使主题突出,形式新巧;
三是锤炼语言,要求语言精练,同时又能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还要有富于美感的节奏韵律,平仄和谐;
四是讲究格调,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和陈词滥调。
上述四项原则是怎样体现在对联创作中的呢?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一下,供读者朋友参考和学习。第一,用字要有讲究讲究用字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嵌字格。即把人名、地名或物品名镶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对联意中有意,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嵌字格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
鹤顶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一个字的位置上。如“龙涎和菜多佳味;泉水烹茶有异香。”
燕领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二个字的位置上。如“平安传二字;和乐在三春。”
鹿颈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三个字的位置上。如“自有晚风推楚浪;不劳春色染湘烟。”
蜂腰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四个字的位置上。如“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
鹤膝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五个字的位置上。如“立定根基,发扬风采;大兴事业,展布鸿献。”
鬼颈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六个字的位置上。如“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
雁足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七个字的位置上。如“内史旧山空白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二是回文格。其特点是讲究语言文字的排列技巧,结构上往复有致,顺读倒读,流畅自如。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再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三是叠字格。即把同一个字接连叠用起来。使用叠字,不仅可以重复加强词义的分量,还可以加强音节的节奏感。如“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再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四是析格。即对字的分析和解释,引申出某种意思,以此构成联语,是一种更为讲究的文字游戏。如“一明分日月;五岳共丘山。”再如“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犹妙;山石岩中木古枯,此木为柴。”
五是偏旁部首格。即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按一定的规则巧对。如“烟锁池塘柳;灯深村寺钟。”再如“泪滴漓江流满海;暖叹嚎陶硬咽喉。”还有“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容。”等等。
六是同字异音格。即利用汉字复杂的读音特点来巧对。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七是谐音格。即利用汉字中读音相似来进行巧对。如“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河上”与“和尚”谐音,“东坡诗”与“东坡尸”谐音。
八是异字同音格。即利用汉字的同音不同形来巧对。如“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鹤,物类相同。”
九是隐字格。即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去,使得联语有言外之意,影射人或事。如“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清末大臣李鸿章系合肥人氏,管农业的大臣翁同和系常熟人氏,翁与李同朝为臣。翁讥讽李,李又反唇相讥。
十是歇后语格。即将一句俗语分成两部分,上联出题,下联回答。如“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
十一是地名联格。即将各地的地名按对仗和平仄的规则,组合成联的方法。如把北京、河北地名写人对联的“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也难丰润;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十二是方位格。即将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方位名词嵌在联内。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第二,注重对联的逻辑关系对联的上下联意义是紧密相关的,其逻辑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并列关系。即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表明同一主题。如“巧手医百病;红心暖万家。”再如“斗酒纵观廿四史;炉香静对十三经。”
二是连贯关系。即上下联按时间顺序或意义上的承接关系说出事件。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三是递进关系。即下联比上联更进一层意思,或范围上由小而大,或程度上由浅而深。如“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是选择关系。即上下联表示两种意思选择其一,表示一种取舍。如“不愿似鸳鸯,卿卿我我,嬉戏浅水;有志学海燕,朝朝夕夕,搏击风涛。”
五是目的关系。即下联和上联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六是反义关系。即上下联中的字词存在反义关系或上下联意思相反。如“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七是假设关系。上联提出一种假设,下联推论出结果。如“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八是条件关系。即上联提出条件,下联说出结果。如“须读五车书,方知千古事。”
九是因果关系。即上联是原因,下联是结果,也有采取倒装方式的。如“解放思想,乡乡夺高产;落实政策,户户庆丰收。”第三,对联应该讲究修辞手法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蕴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其修辞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是比喻。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三是夸张。即故意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更为明显。细分为扩大和缩小。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四是排比。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人。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坳神伤?”
五是对比。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如“好消息几时来?二月杏花八月桂;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
十是反洁。即为了强调某一观点,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反洁是无疑而问,无须回答。如“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十一是顶针。即对联中每一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和下一句中的第一个字相同。如“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绩罗绸缎;兔生毫,毫作笔,写就锦绣文章。”
对联的张贴和横批的用法
传统对联是平仄相合,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如“春潮传喜讯,鼠岁报佳音。”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现在的对联张贴还是时有混乱的现象,看起来读起来都觉得别扭。因此需要懂得正确的张贴方法。
我国古代写对联一直是直行书写,从右到左排列。对联以楹柱室壁为主要张贴场所,更需要而且也一直是直行书写。尽管下联在一行写不完时,书写要从左至右排列,但两联张贴时,仍然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谓左与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有些对联贴反了,或者是由于根本不知道对联张贴要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或者是以背对对联所贴处为准而造成的。现在,由于书写习惯从左向右,所以,也有把上联贴在门左边的。
究竟应贴在哪边?要看选择什么样的横批。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看见许多对联,有的横批明明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却贴到左边,有的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上联又贴到右边,还有的对联,没有平仄,而且也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我们以春联为例,来说明张贴对联的正确做法。有的春联有两幅直联和一幅横批,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人等声韵,接近现在的国音四声法,但有出人。正确的贴法是:上声、去声及人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简单说就是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即当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正确张贴春联的方法是“仄起平收”,“从右到左”,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天增岁月人增寿(右),
春满乾坤福满堂(左)。生意兴隆通四海(右),财源茂盛达三江(左)。爆竹声中辞旧岁(右),梅花香里报新春(左)。天赐平安福禄寿(右)地生金玉富贵春(左)。
源运昌隆增百福(右),
富业振兴获千祥(左)。
贴对联不是什么大事,图个吉利喜气,即使贴错了,也没有人会提示。不过,既然是民族的文化,我们不能宏扬,也不能离谱。贴错对联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无知。今天既然还是喜庆节日的象征点缀,还是应该了解一下,别贴错让人见笑。
至于春联的读法其实很简单,一句话:怎么贴就怎么读。
关于对联的横批问题,我们平时看到的对联,有的有横批,而绝大多数则没有横批,这是为什么呢?
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也叫“横披”、“横额”。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
横批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绝大多数则没有横批,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比如很多店铺的对联就没有横批,横批的位置常常悬挂或刻的就是店铺的名称。
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某一类别的横批一般是可以通用的。如元旦对联的通用横批是万象更新、喜迎新春、欢度春节、喜迎新春、吉星高照、国泰民安、春意盎然、辞旧迎春、财源广进、春回大地、福满人间、恭贺新、莺歌燕舞,等等。高考励志对联的横批有誓夺第一、激流勇进、傲视群雄、壮志凌云、众志成城、励志报亲、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志存高远、金榜题名、师生同心、唯有努力、壮志凌云、笑傲高三、舍我其谁、奋发图强,等等。
用于各个方面的对联的横批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基本简介
对联矢量图__春节_节日素材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2]民间书法高人写春联4-对联推荐视频
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3]著名书法家李啸先生隶书对联创作视频
历史渊源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4]婚庆对联源文件__PSD分层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5]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主要分类
折叠按用途分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6]
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对联
折叠按字数分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折叠按技巧分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折叠按位置分
1、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2、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3、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折叠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对联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江津的秀才钟云舫,于清光绪三十年(西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
书写格式
对联源文件_春节_海报设计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5,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6、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基本特征
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中都有工整的对偶句。
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对联雅俗共赏,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这种奇妙的合一,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
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
5、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
主要格律
折叠藏字格
也叫“阙如格”,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如: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拆字格
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如:
上联: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
下联: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折叠叠字格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折叠复字格
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多次。
寇准与友同出游,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便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折叠回文格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据说清代北京有个“天然居”酒家。乾隆微服出游,进店喝酒,忽而想到这副回文对,非常得意。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后又将这副对联作为上联,然而他想不出下联,让纪晓岚对,纪晓岚道: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折叠集句格
用古文、诗词中的句子合成的对联。
读书破万卷(杜甫)
落笔起群英(李白)
折叠顶针格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对联章法
章法,是篇章结构的方法。有章法,篇章才完整、紧密、和谐,中心意思才鲜明突出;无章法,就会凌乱、松散、残缺,不成篇章,中心意思不明,甚至不知所云。
折叠又对又联
对联的基本章法,是又对又联。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对联的基本章法,完全合乎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规律。
对联章法跟分上下片的词有相似之处,上下联内容不宜重复雷同,来回纠缠,应各有所侧重,分工合作。上下联分工,根据所写对象而有各种情况:
1.写景状物
景物有空间状态、时间状态。空间有远近、上下、前后、大小等。时间有朝暮、昼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动静、声色、常变等不同状况。就具体对象来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建筑物中有楼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关于景物对立的两面无穷无尽。
上下联可以这样分工,如一写空间状态,一写时间状态;一写远,一写近;一写声,一写色;一写泉,一写石;一写楼,一写亭;一写眼前实景,一写想像或从前的虚景。这共同表现景物的特征。例如九龙青山禅院联:
十里松杉围古寺;
百重云水绕青山。
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下联写远景、动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上下联就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使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超凡拔俗,气象万千。
2.写入叙事
上下联的分工和各自侧重点,可以一说别人,一说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实,一虚。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事功,或品德与才学,事功与生活,公与私,言与行,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同是写人文事,上下联可以分别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书与画,诗文与书画,琴与棋,师授与友评等。
例如唐景崧(一说丘逢甲)撰台湾郑成功祠联:
由秀才封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全联赞颂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事功,上下联仍有分工。上联写他前一段抗清,下联写他后一段驱夷,即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一是“撑持旧山河”,一是“开辟新世界”;一重在过去,一重在影响未来;上联赞扬他的功绩,下联提出对后辈的希望:对郑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颂扬。
主题是上下联的交汇点、接轨处,是上下联联接的纽带。写作对联,如能把握主题,切合题意,上下联各有侧重,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又对又联。
折叠起承转结
起阴转结(合),本是诗文的章法,对于对联,有参考价值。绝句诗每首四句,依次是起、承、转、结。对联中的二句联,全联四句,也可以这样看。例如朱元璋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起)功贯古今名第一;(承)
出将入相,(转)才兼文武世无双。(结)
全联二句的对联,自然不可能完全具备起、承、转、结,离首即尾,只有起、结。上联起,就担负了“起、承”的双重任务;下联结,就担负了“转、结”的双重任务。上联必须起好,下联必须结好。
中长联,半联相对完整,自有起、承、转、结。如上边千山祖越寺联,半联四句,上联“水界辽河”是起,“山通华表”是承,“历数代毓秀钟灵”是转,“真乃东都胜迹”是结。下联照此类推。
对于长联,尤须注意全联和半联的层次结构,注意全联和半联的起、承、转、结;否则阅读抓不住要领,写作客易芜杂凌乱。孙髯所撰大观楼长联,情文并茂,在章法上也足堪为法。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规则
折叠对仗
李元明-对联-淘宝-名人字画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折叠平仄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折叠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上联:知足常乐;
下联:能忍自安。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