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策划专业科目:系统策划、剧情和关卡策划、框架策划、数值策划、元素策划、市场和客户调查、市场数据评估与分析、客户心理分析、市场运营、游戏测试、游戏评估、游戏媒体宣传。
游戏策划是游戏开发公司中的一种职称,是电子游戏开发团队中负责设计策划的人员,是游戏开发的核心。主要工作是编写游戏背景故事,制定游戏规则,设计游戏交互环节,计算游戏公式,以及整个游戏世界的一切细节等。
游戏策划
游戏策划也是一个大的类别,下面有很多细分非常多分支。比如系统、关卡以及数值、叙事等等。一般来说,在大型的游戏项目里,大家的分工比较细致,刚进来的策划同学会选择一个专长。
但是我建议大家在工作时需要了解横向的内容,包括关卡、数值等等,以后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展开。
除了这几个细分方向以外,游戏策划的岗位和职能还会根据项目的不同有所增减和变化。但总体来说,有几个能力是每一个游戏策划都必须拥有的。
浅谈学前游戏与儿童发展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一篇优秀的幼儿园教学论文是少不了的,希望本论文可以帮到你。
摘要:目前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即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活动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儿童如何从游戏中获得经验,游戏本身具有哪些结构特征以及游戏内容如何更好地适应儿童的学习等问题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游戏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良好道德意志品质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全面理解与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基本技能,确立科学的游戏观、儿童观、教育观,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字:游戏理论,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文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的规律和学习特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文件可看出,游戏是其应享有的权利、自由,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践证明,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的游戏,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福禄贝尔是学前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德国具有新思想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大半生致力于学前教育工作,创办了幼儿园,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称为"恩物"。他还提出"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观点。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他热心地宣传学前教育,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系统地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他创立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理论,为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蒙台梭利倡导的游戏理论主要是通过"教具"进行的,教具大体可分为四类:生活训练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性教具和文化艺术性教具。其中,以其感官训练教具最具特色。而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他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即生活。"的观点,被广大教育学家认可。我国着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以游戏为生命",认为游戏对幼儿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件,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
在教育领域,学前游戏理论主要是从教育的观点出发,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游戏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探讨其价值和教育实施及指导的一门学科。所谓的游戏教学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积累认知,增长智力,促进身心发展。游戏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儿童可以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
1.儿童通过游戏可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我们在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而把孩子培养成富有想象,富有创造的人。
2.教师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观察力强的幼儿就能获得丰富的素材,获得真实的感觉和认识,比如老师在组织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时,可提醒幼儿观察:为什么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抢到椅子呢?幼儿通过观察及点数椅子与人数从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小朋友的人数总是比椅子多一个。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做事动脑筋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从而使求知欲也更加旺盛。
3.儿童通过游戏来培养想象力。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常用"假装""好比""好象"等词来表示想象的事物,他们要把自己想象成所"假装"的人物,模仿所想象的角色来行动,并尽最大的努力装的更像,甚至还要把自己想象的东西补充进来,使之更完美,并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把地板当作"大海",把椅子当作"汽车"等等。针对具体情况,老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如玩"小小飞行员"的游戏,可让孩子想想,还有什么样的玩法?
4.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自选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情感爱好,自由选择活动材料和内容,当他们在游戏中产生一些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的想法时,老师千万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而应积极地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使他们能够大胆想象,自由思索,并以极大的热情去尝试自己的新思路,新模式,使这种创造力得以升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5.利用游戏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作为幼儿教师,你会发现班上尤其是小班,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性情比较孤僻,见到陌生面孔的人就显得很腼腆,很难跟不熟悉的小朋友相处和玩耍。游戏是幼儿通向真实世界的桥梁,老师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来改变幼儿的这种状态。例如:让小班的幼儿表演《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刚开始表演时,可邀请全班幼儿一起上台来表演,只要求他们大胆地表现出小动物走路的动作及之间的对话,然后趁机对那些腼腆的幼儿进行鼓励表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表演中去。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不仅能够锻炼儿童各方面的能力,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益处。
游戏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处于低层次的感性阶段,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学前教育要尊重、保护好这种天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兴趣入手进行教育。首先要让幼儿在教育中获得快乐,然后才是获得对世界的认知,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智力开发方面,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积累。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获得对生活的反应,积累对事物的认识。通过游戏中接触各种事物,不断加深、拓展对事物的形状、用途等认识,不断提高幼儿认识能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二是语言发展。幼儿在游戏中,为了共同完成一个游戏,总要与同伴交流,即使是一次次语言不太清楚的对话,都有利于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三想象力开拓。幼儿都有一颗对事物充满好奇且富于想象的心,游戏能带给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因此,"要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的世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语)。
另一方面,游戏有助于调整厌学情绪。
一些幼儿在入学前和入学初,都表现出向往学校生活的现象,但过了不久,一些幼儿就会产生不愿意上学的情绪,严重的会产生恐惧上学心理阴影。有些幼儿为了不上学,早上以赖床、撒谎称不舒服等方式,企图想取得家长的同情,充许他不上学。有的幼儿被家长逼着上学,从家门口一路悲伤到学校,到校门口还不愿意进去,满脸怨恨望着家长的'离开。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发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们融入到游戏中,他就会容易忘记没有亲人陪伴,慢慢消除对学校的恐惧感,体会到学校也是一个充满快乐、好玩的地方,从内心改变对上学的看法。
游戏还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学前教育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平时缺少玩伴,多与玩具对话,心理性格容易造成封闭、孤僻。同时,独生子女是父母掌上明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个老人争着照顾一个幼儿,幼儿享受着"小皇帝"般的待遇,享受着说一不二的特权,这种隔代教育往往会造成幼儿娇气、蛮横、不合群等性格,容易扭曲幼儿的心灵,不利于幼儿成长成才。在幼儿进入学前教育时会突显出。学前教育利用游戏寓教于乐的功能,通过对小朋友开展各种健康而富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直接或间接从游戏体会到合作、团队、感恩、分享、尊重等精神内涵,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引导幼儿心灵充满健康的阳光。
最重要的还有,游戏有助于生理机体发展。幼儿的各种生理机体都处于萌芽状态,有意识的身体锻炼有利于机能的均衡发展。从学前教育的应有之义来讲,不但要引导幼儿在智力、心理、知识等软性方面发展,也应该重视生理机体硬性方面发展,达到幼儿身心健康、共同发展的培养目标。现在,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学校注意到这方面,有意识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有计划地锻炼幼儿的不同的生理机体,以提高幼儿的平衡感、反应度、力量等,促进其生理机体良好生长。通过有目的性地安排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健康成长。
从以上可知,幼儿园要结合幼儿身心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健康、益智的游戏活动,为幼儿营造快乐的成长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所接触的生活面、知识面越来越宽,好奇心越来越大,随之就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产生一系列的幻想,幻想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自己在那里做什么等等,这就是游戏世界。因此,老师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点来组织和指导他们的游戏,以便更好的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李芳《游戏与特殊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8刘炎《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我方认为,玩游戏弊大于利。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话一点也不错。
第一种:网络游戏:
:“对没有成年人监护的青少年来说,国际互连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
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沉溺网中,不能自拔,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2.网络良莠并存,容易接触不良网页,如色情、暴力等。又因为学生常常容易受人影响、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他们常常会因为网上不良内容而走上犯罪道路。
3.长时间上网容易造成大脑缺氧,从而造成精神萎靡、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近视。
4.一些长期长时间上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症,整天沉溺于幻想中脱离现实,而当他真正面对社会和人群的时候,就会因为想像和距离的问题产生退缩感,不敢正常与人沟通。
5.许多中学生因为打一些暴力游戏使自己模糊了真人与游戏对象的区别,常常无意识地模仿游戏来对待身边的人。
6.长期上网需要大量金钱,没有钱的时候,自控能力弱的人会采取违法的方式,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7.这些上网的地方往往是无业游民、瘾君子、罪犯的藏匿地点,在这些地方逗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意外,或受人引诱。
8.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9.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10.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聊天室”不能自拔。据2000年4月《广州日报》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上网玩“随心所欲”网络游戏,竟然杀害自己的表姐,以达到占有她电脑的目的。青少年沉浸到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中,容易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产生一种孤独感,成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这样对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在生理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间,但是他们一上网就是四、五个小时,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对青少年的身体也有不良影响。
游戏的相同点是,网络游戏赋予现实人群“第二生命”,这个生命在游戏里诞生,随着玩家终止游戏结束,游戏的人性化设计赋于玩家不同的身份和经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游戏的引进,和中国网络游戏的产业化旗帜的扬起,网络游戏另一个共性是它是与玩家的现实时间和金钱挂钩起来的。
之所以从中式教育这个角度去谈网络游戏,是因为在中国网络游戏的消费群体以学生为主,虽然也有工作环境相对宽松的成人挂在游戏上,比起学生军团来说也可谓小巫见大巫。
网络游戏对人群产生的利和弊分别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所谓利,一则是消磨时间,二则是模拟锻炼,有点像实战之前的模拟演习。所谓弊,一是花费时间和金钱,二是意志力薄弱的人会产生将网络和现实混淆的状态。
听说,只是听说而己,笔者未能经查实,但媒体等宣传是让我这样认为的,国外的孩子接收教育的模式和咱中国的不一样,孩子相对比较独立,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而中国的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社会阅历少的可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一个相对“成人化”的游戏里,容易被虚拟的情感背叛所伤害,不利于孩子的良好性格发展。国外孩子们从小培养的金钱观里,大多数是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观点。而我国的国情是,在一个孩子没有走出象牙塔之前,所有的费用支出都在掏父母的口袋。网络游戏的高时间和金钱投入,除了会荒芜孩子的学业更有可能使孩子因为金钱的需求感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中国青少年犯罪实例中,因为网络游戏而产生的犯罪案件逐年递增。
不管一个网络游戏的设计多么精美,构思多么奇妙,只要想象那些虚拟的“生命”背后是一颗颗稚幻的心灵,他们将在网络游戏里接受邪恶、虚伪、欺骗等多种考验,只是为了能够走向最后虚拟人生的顶峰。这也不是笔者杜撰,稍有常识的玩家都应该了解,一个大型网络游戏既然结合了众多玩家,是用金钱、时间和智慧去攻占顶峰,其间必然会产生利益冲突,在利面前,网络玩家们也会有各自“情感背叛”,一个玩家用几个的时间积累的经验值被敌人甚至同伙“吃”掉的可能大有人在。这些角逐,不利于中国孩子心灵美的发展,游戏夸张化的表现会从某些角度误导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使之性格变得偏激。
第二种:玩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一般都是益智类的,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好游戏也不多了,玩得也得适度,过犹不及呀。毕竟,玩游戏是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
总之,游戏用来调节是可以的,注意,是调节作用,不可过度,过度了就不好了。对于游戏而言,弊大于利,坏处比好处要多些,我们要坚决抵制玩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