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欢快的活动中,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上的内容,或者学到必须掌握的课外知识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游戏”与”教学”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觉得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起来没劲,自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厌学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现在教育倡导寓教于乐。而游戏性教学法无疑就是对这项教育准则的最好解读。
游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游戏,这样游戏的目的十分明确,不是为做游戏而做游戏
2.游戏的开展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开展游戏既是为了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应在游戏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看些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的游戏。,如看图猜物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
3.游戏的开展应多样化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了,不能玩很长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设计新鲜游戏,不断地翻新游戏的做法,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4.游戏的开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要注意课堂气氛和课堂节奏的调整和把握,灵活处理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的关系。游戏要服从教学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游戏活动。灵活处理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游戏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吹气球学生边说单词边做吹气球的动作,声音随着气球的大小发生相应的变化。
长大个 学生的语音根据教师的手势变幻,声音由小变大。
大小声 学生与教师进行唱反调的游戏,教师声音大,学生声音小;教师声音小,学生的声音相应变大。
传递单词 这个游戏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我在这里不再赘述。
鸵鸟游戏 两个同学背对背,教师在其后背各放一张卡片,数123,学生同时转身看对方的单词,先说出对方的单词的就赢。
萝卜蹲 这个游戏也比较常用,就不再做过多说明。类似的还有弹钢琴的游戏,区别就是萝卜蹲是向下蹲,而弹钢琴是向上跳。
摸鼻子 这是一个训练学生听单词并快速反应能力的游戏。在学习身体各部位后,教师快速说出这些单词,学生听指令便用手触摸这里,看谁反应最快。类似的还有,口香糖粘哪里,听单词做动作游戏。
盼盼说 老师发指令,同学们只执行带有Panpan says...的指令。如果指令前没有Panpan says...而某位同学执行了那个指令,则那位同学出局。
宾狗(Bingo)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并在上面画一个井字,将纸分成9格,然后教师随便说9个与本课相关的单词,学生边听边将单词写在格子中,然后教师再打乱顺序再说这9个单词。学生在听到的单词上画圈。当画的圈在横行、竖行或对角线成一直线时,学生便可喊“宾狗(Bingo)”让教师检查。最先喊“宾狗”并写得准确的获胜。
找对子 教师将10个问句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另外将10张对应的答语卡扣着放在讲台上,然后让学生上来抽卡片,并贴到黑板对应的问句后边。
魔术盒 放一些玻璃球在盒子里,摇动盒子,问同学:How many balls are there in the magic box?学生用Are there seven?这样的句型去猜,猜中的,就可以获得一个玻璃球。
食人鲨 一组是食人鲨,一组是游泳者,在黑板上画图,食人鲨和游泳者距离十步,游泳者距离回家十步,老师可以问两组与本课有关的问题,先答对的就可以掷骰子移动步数,看是食人鲨先吃到游泳者还是游泳者先回到家。
烫手山芋 老师问本课有关的问题,并把球丢给一个学生,接到球的学生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回答问题并问下一个问题,把球丢给下一位孩子,超时或答错则被判出局。老师可将能问的问题列在黑板上供孩子参考。类似的还有击鼓传花。
游戏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
1.游戏教学要分年级要求
低年级要注重趣味性,中年级要具体性(就是可以依靠表象进行想象、记忆、思维),高年级要注重社会性(地道的语言,逼真的语境)。
2.根据教学的内容、目的精心设计游戏。
3.注意一堂课中游戏的类型搭配与时间安排
4.游戏难度要分层,让学生有选择性。
5.游戏评价要有鼓励性
当然,可以用于教学的游戏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学生喜欢的游戏,然后试着在教学中运用,相信很快,我们就能体会到游戏给教学带来的巨大改变。
1、具体性:游戏有内容、情节、角色、动作、语言、活动、玩具和游戏材料。
2、虚构性:是在假想的条件下完成的一种反映现实的活动,其情节和角色的扮演、活动的方式、代替物的使用,是象征性的。
3、兴趣性:形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能使儿童主动参与。
4、主动性:游戏是由儿童内在驱动力产生的,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安排游戏进程,按自己的体力、智力和能力进行各种活动。
5、社会性:游戏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是儿童游戏的基本源泉。借助游戏,儿童学习成人社会生活经验,从中看到未来生活的前景。
幼儿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游戏又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1、具有趣味性
教材中的游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趣味性强,能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和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需求。
2、具有情节性
教材选用的游戏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学生能在游戏活动中扮演某些角色。
3、具有竞争性
游戏一般都是以对抗形式开展,对抗中会有胜负。
4、具有简约性
教材中的多数游戏都比较简单,学生必须从简单中寻找成功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果断决策。
游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游戏,这样游戏的目的十分明确,不是为做游戏而做游戏。
(2)游戏的开展要有一定启发性
开展游戏既是为了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应在游戏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看些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的游戏。,如看图猜物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
(3)游戏的开展应多样化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了,不能玩很长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设计新鲜游戏,不断地翻新游戏的做法,以适应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