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数学语言聊天
在4岁以前,孩子是最喜欢模仿成人的,模仿爸爸妈妈的语言、表情、情绪等,可以有意识的加入数学语言,比如“我们2个一起吃饭”、“我吃1碗饭”、“我有2只手”等等,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在对应的场景对话,让孩子逐渐理解数字的意义,并学会用数字去思考。
孩子大一点后,可以升级数学对话的难度,比如孩子身高、体重是多少,怎么获得这些数据,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还是非常有兴趣的,也愿意去探索身体的奥秘,这个时候,自然就可以教孩子学会测量;再比如,让孩子给大家分食水果等等。
二、家务活中的数学
很多家长都会包办家中的家务活,事实上很多家务活,也是锻炼孩子数学的好机会,比如物品的摆放,涉及到空间思维启蒙;餐具摆放,涉及到数数以及计算;
做饭时候,需要统计家人的食量;洗衣服,需要根据衣物多少估算洗衣液的量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孩子参与进来,能让孩子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益智玩具
都说玩物丧志,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益智玩具,对孩子的数学思维、智力开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常见的积木游戏,我国自秦传承的七巧板游戏、拼图玩具等等。
这些玩具都是帮助孩子锻炼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的好道具,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唯一要强调的是,难度一定要控制好,从简单的入手,过高的难度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失去探索的兴趣,从而起到应有的效果。
四、数学绘本
市面上有很多数学绘本,对孩子的数学思维、建立数感,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数萌在线的数学思维课上,也有自己设计的数学绘本,主要是因为数学绘本上的图画属于半抽象思维,能帮助孩子过渡到抽象思维,而且绘本中可爱的形象,也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唯一遗憾的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数学绘本,并没有很系统的和课程大纲结合在一起。
五、小游戏
玩游戏是最能激发孩子兴趣的,我们只需选择一些能与数学知识结合的游戏,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比如24点,锻炼孩子的计算能力;数独游戏,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象棋,锻炼逻辑思维等等。
幼儿数学学习包括学习品质、数学过程能力和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又可以分为数与量,图形与空间。本学期我们重点进行了数学大教研和共读学习,有关数与量的数学游戏。通常来说,幼儿从1数到10非常容易,但会背数字不等于会“数数”,不等于理解了数字代表的实物意义。孩子大概3~4岁时,才慢慢开始理解数的意义。数字是抽象符号,我们要把抽象数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生活场景或游戏,通过互动让孩子感受数学。
本周我带领孩子学习了数学感知游戏——“数字比大小”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
1、认识“<”“>”,理解符号的含义。
2、会比较10以内数字的大小。
活动一:感知、认识比大小的符号
老师出示数量为 5和3的实物图
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岚伊:有两个盘子,第一个盘子里面有5个苹果,第二个盘子里面有 3个苹果。
老师:那谁来说哪边的苹果多?
硕启:第一个盘子里的苹果比第二个盘子里面的苹果多。
老师:怎样知道这些物品谁多谁少?
韵兮说:可以排队
老师总结: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摆放,这样就能看出那个多那个少了
老师:如果井宝有四块橡皮,艺轩有六块橡皮那么谁的橡皮多?
锦一:六多
老师引导完整说出:六块橡皮比四块橡皮多。
当当说:六个比三个多三个
美辰纠正说:六个多,因为六个比三个多三个
老师:我们小朋友都能很快分出那个多那个少,那中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两边苹果的关系呢?
幼儿:不知道
老师示范:把>放在5和3的中间
师:这是大于号,谁来说说这个大于号长什么样子?
之硕:大于号长得像一个张着的大嘴巴。
老师:观察得真仔细,那大于号的嘴巴是朝着谁的?为什么呢?
睿泽:是朝着5的,因为5比3大。
老师:你说得对,!嘴巴朝前的是大于号,我们一起来把他们念出来5大于 3。
接着我们又认识小于号:
老师出示数量为3和5的实物图
师:这次你有什么发现?
森森:苹果换了换位置,这一次前面的苹果比后面的苹果数量少了。
老师:那你会用什么符号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老师示范把小于号放在 3和5的中间)
老师:这是小于号,谁来说说它和大于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多数幼儿:它也像一个张大的嘴巴,可是它的嘴巴是朝后面的。
老师对了,小于号尖尖的地方是对着小数的。我们一起来把它们念出来3小于5。
教师小结:嘴巴朝前大于号,嘴巴向后小于号,都爱朝着大数看。
最后带领孩子们认识等于号:
老师出示数量为5和5的实物图
老师:如果两边的苹果一样多,那怎么办呢?
禹良:他们相等
怡霖:他们的数量一样多
妍妍:对,都是一样的5个
老师:那我们用什么符号表示他们时间的关系呢?我们可以用等于号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字。
接着就是游戏巩固,让孩子们在玩游戏中真正的理解并会运用,这个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因为游戏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那么理解的也会更加深刻。
游戏一:大鳄鱼吃数字
跟着游戏口令一起转圈圈,当老师说到鳄鱼来了,孩子们迅速跳到圈圈里,然后找个孩子当鳄鱼,看那个圈圈里的人数多,就张大嘴吧朝向哪边,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
活动二:蒙氏工作投放——掷骰子比大小
这个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认识“>”和“<”,能准确区分“>”符号和“<”符号。整个活动的层次比较清晰,孩子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和“<”,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操作的过程,大部分孩子能正确区分符号,并能准确的在两个数字中选择符号,虽然孩子能进行区分,但在表达上有些孩子会出现读错现象,主要是对符号的认识还不够,我和蓓蓓老师将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辅导及帮助,让孩子在正确区分的基础上并能掌握正确的读法。
活动三:我俩比一比
活动四:通过掷骰子根据数字取出相应的数量在进行比较
活动在这样有趣的探索中结束了,同时也发现孩子们对数学的感知和理解有更深一步,接下来我们会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从实物操作过渡到符号的运用,也就是孩子们对题式的理解,有了前期的浪漫阶段的深入感知,相信对于精确的式子来说更不是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幼儿并不是通过成人的解释来理解数学知识的,而是在自己经验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而且幼儿有好奇心,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活动,离不开实物操作,这个阶段多激发孩子对于数学世界的好奇心,结合实际操作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及解决问题更有效果。
每周的数学游戏我们都和孩子一直在进行中,期待下周的美妙的游戏分享吧!
二年级数学游戏有:游戏棒、猜猜我是几、填数游戏、倍数游戏、集体竞赛、师生一起做猜数游戏、认识相邻数关系的游戏等等。
1、游戏棒。
由31根不同花式的小棍组成,其中有不同分值:
1支带螺旋的“米卡多”游戏棒,每支20分。5支中间红两边蓝的游戏棒,每支10分。5支三节红两节蓝的游戏棒,每支5分。10支红黄蓝三色的游戏棒,每支3分。10支红蓝两色的游戏棒,每支2分。
先用“石头,剪子,布”的方法,决出轮流玩的次序。第一人开始玩:把游戏棒用手握住竖在桌子上,然后突然放开,游戏棒越是散得开越是对自己有利,最好的就是开的太阳花,是单独的一根游戏棒最好了,只要用手指慢慢地前后左右移动,只要不碰到其他的游戏棒或者眼睛看不到其他的游戏棒在动就可以,然后还可以继续。
也可以用得到的游戏棒去挑那些散开的棒,也可以用指尖慢慢轻按棒尖,等棒的另一端翘起一点,就用另一手小心翼翼去拿。那些玩的时候取到的没动的游戏棒就归他所有。等到一人玩到棒动的时候,就依次有别的人接着玩。这样反复直到玩的游戏棒没有为止才告一段落。最后谁挑到的小棒分数值相加最高谁获胜。
2、猜猜我是几。
游戏规则:在猜的过程中猜对得1分。应允许学生有猜第二次的机会。只有在两次都没猜对时才予以扣1分。
每组一副写有1~10各数的扑克。每两个学生分成一组。同组的两个学生各自摸两张牌,一人说出自己手中两张牌上数字的乘积。另一人猜这两张牌上的数字分别是几和几。同组的两个学生各自摸3张牌,一人说出3张牌上3个数字两两相乘的积,另一人猜这3张牌上的数字分别是几。
注意在摸两张牌时,有时答案不是唯一的。如24这个乘积,它可以是24=3×8,也可以是24=4×6;16这个乘积,它可以是16=4×4,也可以是16=2×8。
另外,在猜的过程中,可以有猜第二次的机会。只有在两次都没猜对时才予以1扣分。
3、填数游戏。
在九个方格的正方形中,每个方格填入1、2、3三个数中的一个,使竖、横、对角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等于6。请找出所有的填法:在九个方格中都填上2,是一种填法。别的填法不这么简单,得好好想一想了。
首先,在正方形的中心,既不能填1,也不能填3。
假设按要求把九个数填好了。现在,把两条对角线和第二横线上的数相加得18,再减去第一和第三竖线上的数的和12,差6等于正方形中心数的三倍。所以,正方形中心的数只能是2。
其次,要使三个数的和等于6,只有这三个数是1、2、3或者全都是2才行。所以,在正方形四个角上的数,至少有一个是2。剩下的空格就好填了。
4、倍数游戏。
按座位顺序,第一个同学念1,接下来第二个同学念2,第三个同学要拍手(轮到3的倍数拍手)没拍手或念错的要罚(随便罚)。
5、集体竞赛。
八张一摸一样的口算小试卷,分给每排第一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答一题,传给后面一个人,答完之后再传给后面一个人,看那一列速度最快。计算出时间。然后排列出名次。
6、师生一起做猜数游戏。
学生心里想一个数,乘2再加上20,把得数告诉老师,老师马上知道学生想的是多少。
7、认识相邻数关系的游戏。
先将牌中的4个“7”并列摆出来,然后三人各取一半牌,双方轮流出牌,以“7”为中心,按数的相邻关系接龙,如“7”的上方接“8”,“7”的下方接“6”,每个“7”都可以接龙。每次只能接一张牌,无牌可接就由对方接着出牌,直到把所有的牌都出完,谁的牌先出完,谁就赢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小学数学课堂游戏100例
上一篇:数学知识创造游戏教学反思
下一篇:数学知识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