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实行,小朋友们拥有了更多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学校也开展了丰富的校外研学活动,对于郑州的同学们来说,人体科学馆无疑是个好去处。
郑州研学旅行来到了位于惠济区的生命与健康科学馆,这里风景秀丽,临近黄河游览区,是集文化、教育、旅游、食宿、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实践研学旅行基地。
探索生命奥秘,游玩中的移动课堂
郑州生命与健康科学馆是国内首座以“生命健康”为主题的科普展馆,展馆共分为三层,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包含动物进化、植物进化、人体奥秘、运动系统等十个展区。
同时研学课程包含超多有趣互动游戏,体验VR游戏、火线冲击、动感单车观察骨骼运动等创新专题,同学们都很喜欢,在馆内讲解员的组织下,小朋友们按照排队顺序一个一个进行体验!
在玩的过程中寓教于乐,给同学们科普生命健康知识,培养中小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爱护生命、尊重生命!
观察动物百态,学习生命知识
走进展馆二层的动植物进化展区,独具特色的展区布置,讲解员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孩子们互动,在鲜活的动物标本展现中,带领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触摸不同类型的生命,教导孩子们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学习中医传统文化,健康生活习惯
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更要让青少年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在展馆三层的人体奥秘展区,不仅有人体骨骼、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的标本展示,还有专门的中医展区。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骨骼、肌肉、血管的分布和结构,还能学习中医的传统养生方式,教育孩子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展馆中特别注意结合中小学教材,将书本中的知识以实物标本和互动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让同学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
青少年研学园旨在让青少年不限于书本学习,而在实践活动中,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做到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欢迎收看本期的游戏知识科普,本期内容将为大家揭晓,玩家口中成天嚷嚷的3A大作到底是什么。
前段时间,由于我的一篇《我为什么不喜欢古剑奇谭三》在读者间引发了小范围的争议,故而这些天我一直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这个选题其实早就选好了,但却一直没有能写出来。但是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个什么所以然来,因此还是决定先把这个坑给填上。
3A大作,首先专指单机游戏,不适用于评估各类网游、手游及页游。
关于3A大作的定义有很多种,其中最广泛的概念是指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的单机游戏作品。
当然国内玩家还有另一套对于3A大作的解释:
就是很多时间(a lot of time)、大量资源(a lot of resources)、很多钱(a lot of money)。
总而言之,想要成为一款3A大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资金(人民币1亿起步)大量的开发人员(200人起)以及长期的开发时间(3年以上)
当然,这个定义很多时候也站不住脚。
就比如各大游戏厂商的年货作品,例如今年无限陪跑的《刺客信条:奥德赛》以及《使命召唤:黑色行动4》这两部作品都投入了大量的开发时间及开发人员,也达到了较高的游戏品质。但这两部作品是否是3A大作,还是存在争议的。
故而,国内玩家所说的3A大作,其实特指以下这些作品:
罗列不全,不过上述几部作品确实是经常被所谓“3A怪”的玩家挂在嘴边,以彰显自己高人一等的游戏品味。
说到“3A怪”这个说法,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国内玩家日渐等级森严的游戏鄙视链环境。
大体而言,国内的单机游戏市场经历这么多年的沉沦之后,终于在2018年扬眉吐气,产生了包括《太吾绘卷》《中国式家长》《河洛群侠传》《古剑奇谭三》《天命奇御》在内的高品质单机游戏。而平心而论,这些作品其实都算不上3A大作,优缺点都很明显。
在我的上一篇作品中,我也在评论中看到部分玩家对我的观点嗤之以鼻,并提出了一个至今萦绕在我心头的核心问题:
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质疑,因为我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制作成本的高低,确实决定了一款游戏最终的表现,拿一款非3A的作品与3A大作相比,是否真的有失偏颇?
回到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上,3A大作除了高成本之外,还需要呈现出一个大体量的游戏世界,以及最终的高品质表现。不得不承认,《古剑奇谭三》确实呈现出了让人震惊的高品质,但是无论是成本,还是其游戏体量,确实与3A大作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高成本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就是砸钱,加人,加时间。只要有资源,就烧得起。
但是大体量,这个概念实际上非常的模糊,什么叫大体量?地图大就是大体量吗?还是说游戏容量?大于30G才算大体量?
我想不同的玩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结合上面列出的,已经公认是3A大作的游戏作品,我们发现,上述六款游戏都是ARPG(动作角色扮演类游戏)及ACT(动作冒险游戏)游戏。
这两类游戏的主要区别在数值是否决定游戏内角色伤害,简单理解就是有没有人物、装备、怪物等级的设定。
《GTA5》《荒野大镖客2》《战神4》这三款游戏属于ACT类型。
《黑暗之魂3》《上古卷轴5》《巫师三》这三款属于ARPG类型。(此分类可能会产生争议)
其共同之处在于,上述六款游戏都具有其独特的世界观,而且都具有完整的不单纯以任务为驱动的游戏体验线索。简单来说,就是你可以在上述这几款游戏中自由玩耍,除了打怪之外,还可以干点别的(黑暗之魂3)及《战神4》我没有玩过,到底除了打怪还能干什么,我是不清楚的)。
这么看来,其实3A大作的限制是很大的,基本只有ARPG及ACT类型游戏才有可能被评为3A大作。
不得不说,虽然电子游戏已经诞生了几十年,但角色扮演和动作冒险游戏依然位于单机游戏世界中的最顶层,这大概是因为,单机游戏一直以来所推崇的玩家沉浸感,而这种沉浸感,最佳的载体就是角色扮演及动作冒险类游戏(其实FPS游戏也完全可以带给人们沉浸感)
3A的最后一点,说的是高品质,这个就会产生很大的分歧,而且玩家的口味也越来越刁钻,不仅是游戏的画面,操作手感,配乐,配音,可交互性,美术风格,故事背景,剧情塑造,优化等等方面都在玩家的考核范围内,故而想成为真正公认的3A大作,难度其实是非常非常大的。
这不仅仅是游戏公司的财力,人力,物力,甚至取决于主创人员的灵感,阅历以及对游戏的深入理解。可以说,做出一部的3A大作的难度,其实比作出一部豆瓣9.0分以上的电影几率要低的多。
但即便如此,无数国内外的游戏公司还是毅然决然的为3A大作而努力加班。作为玩家的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努力的公司与努力的开发者们,正式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在游戏世界中体会到这么多不同的风景。
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我们才能在洛圣都的街头飙车,在瓦伦丁的酒吧里打架,在诺维格瑞的街头散步,在雪漫城的澡堂放松(真的只是放松)。
最后,我大概已经可以回答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对于国产单机游戏,我们确实应该给予鼓励,也不应该在这个阶段,把国产单机游戏去跟世界一流的3A大作对比。
无论这种对比产生的结论是否会有助于国产单机厂商认识到玩家反馈,继续改进,不断进步。就这种对比的论调,已经实实在在地伤害了支持国产的玩家们,确实是不应该的啊!
说到国产,我就想起86版的西游记,它是国产电视剧永远的经典。明年年初,中美合拍的西游记即将正式开机,我们熟悉的章老师将继续扮演美猴王孙悟空这一角色,会用美猴王艺术形象努力创造一个正气的形象,文体两开花,弘扬中华文化,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我知道,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奇怪,大家想必要问互动式电影,为啥能归类到游戏知识科普里呢?
那么,这期十三少就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么一种全新的,近些年才流行开来的游戏类型——互动式电影游戏。
众所周知,虽然电子游戏早就被归类为第九艺术,但其影响力及社会关注度远远比不上比它早诞生几十年的第八大艺术——电影。
显而易见,主流媒体对于院线大片的相关报道要远远多于对新上线游戏大作的报道,这一方面是因为电影这个行业非常成熟与发达,另一方面也源于主流媒体对游戏的固有偏见。
如果你喜欢看电影,不会有人对你的爱好说三道四(当然你爸妈可能除外)
但是如果你喜欢玩游戏,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你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虚度光阴。不拉不拉。
作为一名充满热情的游戏玩家,也是挺憋屈的。
不过这个现象可能很快就会发生改变。
因为近些年游戏产业、CG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诞生了互动式电影这种全新的游戏类型,它已经将游戏与电影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艺术形式结合到了一起。
互动式电影的出现让游戏玩家不再单纯按照游戏编剧设定好的固定套路进行游玩,反而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与努力改变主角的命运,以达到游戏最佳的结局。
说到这里,有些小伙伴就会问了,这也没啥稀奇的啊,非线性叙事,多支线,多结局的游戏比比皆是啊,这也不是互动式电影首创啊。
对于你们的这个质疑,我只能恨铁不成钢的说一句,你们说的对。
诚然,多结局的电子游戏早在几十年前就出现过了,这并不稀奇。但是多结局的电影呢?你看过吗?
就在这两年,具有多结局的电影还真的诞生了。
所以,互动式电影已经模糊了游戏与电影之间的界限,它既可由游戏公司制作发售,运行于游戏主机、PC、甚至手机上,例如《底特律:变人》以及《奇异人生》。也可以由影视制作公司制作,用户直接在视频网站观看。例如已经在Netflix上映并取得广泛热议的《 黑镜:潘达斯奈基 》。
可能再过一些年,还会产生在院线上映的互动式电影,让一个影院的人一起来决定这部电影的剧情走向,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是不知道怎么解决大家对于剧情选择的分歧。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对互动式电影有个基础了解了,我们放几张截图让大家感受下,在游戏机上看电影与在视频网站看电影的区别。
以下是《底特律:变人》中玩家要做出的选择:
以下是《 黑镜:潘达斯奈基 》中观众要做出的选择:
讲真,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的游戏画面已经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了,游戏中虚拟的场景与现实中拍摄产生的场景已经让很多人傻傻分不清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游戏会越来越像电影,而未来电影则会越来越像游戏。
游戏公司总希望能拥有跟好莱坞大片比肩的画面特效及叙事能力,带给玩家充足的沉浸体验感。而电影公司则希望能拥有跟游戏一样的互动性体验,延长一部电影的生命周期,达到利润最大化。这也正是所谓别人家的饭香。
不过,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心酸。
你看现在的3A大作制作成本也动辄高达10亿美元,已经基本赶上了好莱坞电影的烧钱水平。而游戏工业也跟电影工业有着更多的融合,2018年的传奇大作《荒野大镖客2》就曾一度是好莱坞群演最大的雇主。
然而,游戏与电影的逐渐融合也并不能消弭这两者自身的独特魅力。
有的游戏玩家喜欢看游戏剧情,而非亲自上手操作角色(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到底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手残)。而有些影迷则经常对电影中的角色嗤之以鼻,总想自己亲自上手,拯救世界。
故而,这个世界上就产生了这么两类神奇的人:云玩家及键盘侠。
这里绝对没有对云玩家及键盘侠的恶意,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欢事物的权利与方式。这很正常,而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游戏的观赏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比如《神秘海域4》《古墓丽影》《刺客信条:奥德赛》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可观赏性,因此B站通关也算通关。
话又说回来,想进入电影世界中操控一切的也大有人在,传统的电影表现形式无疑扼杀了这部分观众的热情。而在互动电影中,这部分观众终于可以不用再在影评中发牢骚,可以自己去决定主角的命运了。
有的人喜欢做旁观者,静静看别人表演,不发表意见。而有的人喜欢做参与者,任何事物都想亲身体验尝试。互动电影的出现,无疑在这两类人中找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你既可以左右主角的命运与剧情的走向,还可以保持较为舒适的观赏状态,不用再为自己操作不到位而发愁。
如果互动式电影继续发展下去,并结合VR等先进技术,可预知的是,这将对传统的电影行业带来的巨大的变革与影响。同时也会成为游戏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能再过些年,好莱坞的6大电影公司就会发行各类可以玩的电影,而R星育碧暴雪 EA等游戏大厂也会推出可以在影院上映的游戏。到那个时候,只怕再也没有人能区分,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款游戏了。
期待那一天能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