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魔法师
一、活动名称:
神奇的魔法师
二、活动目标:
了解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让学生有天马行空的联想。
三、活动时间:
填写活动单。(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
自由发表。
教师可跟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做适度的调整:例如,服装,面部表情,对某些学生的态度…….。
四、活动过程:
如果你是神奇的魔法师,可以把老师变成一种动物,你会选择哪一种?──咻──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我把老师变成....
为什么会让你联想到这种动物?
这种动物给你什么感受。
把你变的画出来。
绕着地球跑>
一、活动名称:
绕着地球跑
二、活动目标:
打破陌生,促进团体间成员的认识。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过程:
男里圈,顺时钟转;女外圈,逆时钟转,双手搭在前一个同学的肩上,一边唱「捕鱼歌」一边跑,每唱一句,喊一句「嘿」。接着,反身再搭同学的肩膀继续跑,等主持人吹哨时,男向圈外,女向圈内,按主时人说的地名,同学就依各地礼仪做动作。
地名-动作:
a.纽约-互相拥抱说「哈啰!」
b.东京-互相鞠躬说「空忙哇」
c.曼谷-互相膜拜说「撒摸低喀」
心脏病
一、活动名称:
心脏病
二、活动目标:
1.快速的记住他人的名字,记忆力的培养。
2.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3.新班级的气氛暖身运动。
三、活动时间:
5~10分钟
四、活动过程:
1.每五~十人一组,若干组就准备几副扑克牌。
2.分组完毕后,同组的围成一圈于桌前。
3.成员简单做自我介绍,其它人需记住对方的名字。
4.选一位发扑克牌的人。
5.活动开始。发牌的人逐一在成员面前发一张。
6.成员需注意,所发的每一张牌的数字(发牌者亦需看
牌)。
7.当发下的牌数字(不论花色)与别人相同时,要赶快
喊出对方的名字。
8.喊对名字,且最快反应的人,就将自己面前的牌送给
喊错或叫不出别人名字的人。
9.发牌的速度可快可慢,配对的注意力会因此而呈现紧
张,随时准备叫人。
10.所有的牌发完后,谁的牌最少,谁优胜,表示其记人
的名字快而正确。
11.组头互换,可连续玩几次(不同时间),直到大家都
互相认识为止。
<认识同学>
一、活动名称:
认识同学
二、活动目标:
在30-40分钟之内熟识5~10个同学。
了解与他人互动的关系。
三、活动时间:
40分钟
四、活动过程:
引起动机:看谁最有创意(时间:8-10分钟)
a..4-5人一组。
b..将桌子柯子高叠起来。
c..将报纸撕成长条(一张一张不能断)。
d..用撕下来的长条报纸布置在桌椅上。
e..用撕下来的长条报纸和其它组在一起。
发展活动:
a..欣赏前面的活动,请小朋友发表谁最有创意?
b..以组为单位,以塑胶绳围住每一小朋友的肚子,
拿另一绳子将每一个人连起来。
c..每一个人自己拿纸笔去记别组的小朋友的姓名、
最喜欢作的事、最讨厌作的事。
d..活动时,绳子不能断,不要把报纸弄破。
e..讨论分亨:
你认识了哪些人?
这些报纸像什么?
这些绳子像什么?
你在活动中有什么感觉?
五、注意事项:
引起动机中叠高桌椅只是激发创意,不一定要比堆
高,而且要注意活动中的安全。
活动时注意观察孩子遵守规则的情形,可适时给予
指导。
六、资料来源:
七、活动类别:
游戏竞赛、讨论分亨、分组活动。
<相见欢>
一、活动名称:
相见欢
二、活动目标:
增进儿童彼此间的认识与了解。
协助儿童学习尊重包容别人。
三、活动时间:
80分钟
四、活动过程:
老师说明:各位小朋友,开学后分班至今已快一段时间,班上有些同学可能还不太熟悉,今天我们进行一个活动”相见欢”可以增进大家彼此间的认识与了解。
一、认识你真好:
师生同唱”当我们同在一起”,也可以轮唱或合
唱的方式进行。
老师示范:
二人一组先互相介绍自己的姓名、喜欢的事、
不喜欢的事。
ii.各小组同学在小组内轮流介绍,然后可写或在白纸上。
经验分亨:
二人一组上台介绍友伴给全班同学认识。
老师整理归纳班上同学最喜欢与不喜欢的事。
例如:最喜欢的事:被人称赞。
最不喜欢的事:被父母骂。
问题讨论:
当你被介绍或介绍别人时,内心的感觉是什么?
对别人不喜欢的事物,我们要以什么态度来面对它?
老师结语:本活动介绍自己,认识别人,增进彼
此的认识与了解,也发现每个人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我们要学习接、尊重、包容,并关心别人。
五、注意事项:
辅导学生要尊重别人,包容别人。
介绍时应避免以语言伤害同学并保持目光的接触。
有相同喜好的同学要多鼓励他们课余时间互相切磋琢磨。
本次活动白玉兰中心以宣传“反家暴法”为主题,通过宣传展板展示、派发宣传单张、反家暴知识问答、爱心义卖和互动小游戏等环节来开展服务,让活动参加者能够多种形式地了解更多的反家暴知识。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前来参与活动的群众络绎不绝,妇联社工为每一位咨询居民详细地介绍反家暴法、如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以及构建平安家庭等知识。其中有居民告诉社工:“今天参与这种大型的宣传活动收获很大,认识了许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于家庭暴力的了解更加透彻”。
这次“反家暴法”宣传活动,吸引了200多人参与其中,切切实实地提升了妇女自我维护的能力,引导和帮助群众认识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关心爱护自己的家庭,维护好社区的大家庭。
【导读】游戏是社工服务常见手法,无论是小组服务还是社区服务都可见其身影。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社会工作中的游戏是由社会工作者设计,创造性地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来达到社会工作目标的一种服务手法。游戏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服务对象的参与度,推动服务目标达成。如果游戏选择不当,比如总是选用老套的游戏或游戏缺乏与目标的粘合度等,就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如何围绕服务目标并根据服务对象特点对老游戏重新设计修改,让其更好地适用于服务本身,社会工作者需要展开实践探索。
游戏设计需考虑的因素包括 3个 W和 1个 F:
1、“What”,即本次服务的目标是什么,服务中所有的环节最终要为目标服务,游戏也不例外。
2、“Who”,即参加者和带领人的情况,参加者的数量、能力、年龄、性别、组成及带领人的经验和能力。
3、“Where”,即服务在何种场地开展,室内还是室外、空间是否足够、安全性如何等。
4、“Fun”,即游戏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以及对服务对象是否具有吸引力。
游戏设计具体方面:
1、加减乘除法则游戏并不需要每次都有新创造,把原有的游戏进行加减乘除变形亦是一种思路。
(1)加:
一是在游戏中增加特殊人物,具体的做法是邀请参加者扮演盲人、聋哑人、肢体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物的增加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挑战,游戏的难度随之加大,对参加者的协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增加游戏工具数量,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参与者使用的工具,但适当降低难度,使游戏更加适合执行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
三是增加附加条件,比如增加时间限制、增加禁止使用语言沟通的要求等。
(2)减:
一是减少难度、减少障碍。移除游戏中原有的附加条件,如取消游戏的时间要求,移除“特殊任务”,减少游戏障碍等。
二是简化步骤。程序繁琐、规则复杂的游戏容易让参加者不耐烦,丧失兴趣。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化繁为简,直奔主题。
(3)乘:
用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提高游戏难度。将原有游戏的玩法乘以倍数,加快游戏的节奏。如在“杀人游戏”中安排多个杀手,在游戏“谁是叉烧包”中选择 2—3
个“叉烧包”等。
(4)除:
用于应对参与者数量较多的情况。可采用除法进行分组,分组的方式可尝试报数、拼图、古诗词等,现场分成几组同时进行,保证服务整体进度。
2、从服务目标出发,融入服务主题游戏设计应紧紧围绕服务目标,带着目标去游戏。如在倾听技巧工作坊中,游戏的设计、选择可以围绕“听”——游戏“七嘴八舌”要求所有参加者围成一圈,同时说出一个词语,随后让参加者重复听到的词语。比如在一个性教育小组中玩游戏“大风吹”,“吹”的关键词可以是跟性别角色相关的词语,长头发的、穿裙子的等。
3、从感官出发游戏的核心是“动”,既包括身体的动,还包括思维的运转。身体的行动、参与者的互动都能引发思考,有利于推动目标达成。
(1)游戏设计以“动”为原则,最直观的方式是从感官出发,如视觉、触觉、听觉等。在进行游戏设计时可放大或剥夺某一感官功能,如在游戏中要求参与者不能使用语言交流。
(2)感官之间的功能替代,可采用模拟的手法进行。如游戏“石头剪刀布”,原本是用手的方式来玩,可替换成用脚来进行。此外,耳朵、鼻子、四肢都可以作为游戏设计的切入点。
4、善用游戏道具游戏道具常常具有色彩丰富、造型新颖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对参与者更有吸引力,还能重复使用并变换出多种不同的玩法。例如,社会工作者最常用的游戏道具彩虹伞,七彩的颜色深受各个年龄层的服务对象喜欢,可以变换出
20多种玩法。在进行游戏设计时加入游戏道具,如彩色泡沫管、气球、彩色绑带等,有利于增强游戏的新颖别致感,提升参加者的投入度,增强互动。
社工服务技能是社工工作的基础技能,以上的服务手法也是非常有趣和实用的,其实游戏设计并不难,也不可怕,怕的是社会工作者在游戏中没有思考,没有沉淀,一直在复制粘贴,为了游戏而游戏,忽略了游戏的真正意义。希望以上四种方法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打开游戏设计开展的新思路,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油。
上一篇:社工知识宣传小游戏活动
下一篇:社工知识游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