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由此可以看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的各项能力实则是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游戏活动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孩子“玩”,而是要通过游戏来促进和引发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所以,将游戏融入幼儿教育中是有助于孩子品德、智力、情感发展的。
一、游戏与幼儿教学关系
1.游戏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
游戏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所以在活动中要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游戏目的和游戏内容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让孩子们获得愉快的体验并与教学目标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游戏特点等有详细的了解,这样在活动中才能更好的把握与孩子发展水平相适合的并且也是孩子所需要掌握的,其中包含能力、技能和知识等。
2.游戏过程与教学结果一致开展
游戏教学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在游戏中教师应引导孩子主动的参与其中,使孩子参加游戏成为他们的内在动机,这就需要在孩子的心理摆脱掉自己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标而参加游戏的包袱。在开展游戏教学时,教师应将教育内容和目标通过合适的手段转变为游戏内容和游戏的目的。游戏教学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心理的需求,站在教师角度而言可以实现教师的预定目标。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通过常见游戏,开展幼儿智力
1.1在幼儿教学中常见的游戏不仅可以开发孩子脑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
例如我们经常玩的游戏“丢沙包”,这个游戏要求孩子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孩子臂力要具有力量,而且身体的动作要灵活。通过这个游戏孩子的躲闪能力、臂力、应变力和投掷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幼儿身体的灵巧性和协调性也得到了提高。再如游戏“跳格子”通过跳跃和奔跑,可以加强孩子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锻炼孩子的弹跳能力。还有孩子在游戏中的愉悦情绪,是可以增强其身体免疫力的,促进孩子神经系统发育。
1.2常见的幼儿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智力发展,提高孩子认知能力
例如在游戏“炒小菜”中,至少需要两名小伙伴共同完成,一位小朋友手心向下,其他的小朋友们用食指顶在其手心,一起说顶锅盖,炒小菜……,说完后食指要快速的离开手心,如果被抓到了就要回答炒的是什么菜?这时可以回答各种菜名,麻辣豆腐、炒韭菜、地三鲜等等,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掌握很多道菜名,并且通过了解还可以知道做菜的过程,体现出共同游戏的快乐。
1.3通过常见游戏,开动幼儿脑筋,发展其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比如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活动中,老师会在游戏中扮演大灰狼的角色,很凶的扑向学生扮演的小兔子们,这时有几只小兔子与大灰狼开始战斗,有的小兔子变成了会武功的、带电的、有超能的,最后小兔子们齐心合力的将大灰狼打败了。在这个活动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通过动手游戏,增强操作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的手工活动是需要孩子们必须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例如“线翻花”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们手指的翻、挑、放、勾等动作的灵活运用,互相的配合可以翻出各种不同生动的造型。在活动中要求孩子们手准、眼尖、手脑眼一致协调。这样孩子们的知觉、视觉和触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活泼好动是处于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天性,在游戏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欢,制作出各种类型的玩具。例如在教学活动“拼火柴”中,教师在简单讲解后,可以运用火柴在黑板上拼出几种图形,然后在让孩子们用火柴自己练习,逐渐的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用火柴拼出自己想象中的图案,例如,房子、动物、汽车等等,由简单的到复杂的,并将自己的作品展现给老师和小伙伴们,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幼儿的操作能力发展中游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通过角色游戏,培养道德品质
教师应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游戏进行中,孩子会将自己完全的融入到游戏中,孩子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人物并模仿人物,比如游戏抬花轿、过家家等,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该如何与他人友好的交往,并学会了互相配合团队合作,比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就体现出了团队合作,只有彼此的互相配合才能确保小鸡不被老师捉到。
4.寓教于乐,培养良好个性
孩子们在学习和活动中都具有好胜的心理,而游戏是具有竞争性的,所以孩子们在游戏中必然会面临着成功或失败,例如游戏“石头剪子布”中,如果自己获胜了,便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己的信心,如果自己胜败了,就会产生挫败感,但幼儿又具较强的好胜心,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时刻吸引孩子们,使孩子们在感受失败感带给自己不安的同时,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克服缺点,参加到游戏中。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使孩子了解生活、学习社会、开发智力、增强体魄、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应给孩子们充足的游戏时间,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学会感受生活、适应生活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那么游戏教学就显得非常关键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的“学习动机”这章的论述中,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本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游戏进行渗透,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小学数学游戏的教学策略
(一)创新游戏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创新意识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在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和个性特点。教学时,老师应亲身参与、亲自动手、努力思考,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游戏的设计要贴近于学生的现状,能够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延伸教学范围,培养其计算能力与审美创新意识。
如,在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加法知识进行延伸与创新,组织“拼图”游戏。游戏过程中,老师可以展示一些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小图案构成的,鼓励大家积极发言。
(二)渗透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图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矩形、三角形、梯形及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团队协作更能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的有机设计与游戏设置,重要的一点是渗透出一种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导入成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教学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是村长”的分地游戏,每一个小组组长扮演村长的角色,将本村所共有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进行划分,鼓励学生探索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通过合作得出相应答案。
(三)灵活多样的游戏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智力发育的影响,由于学生注意力稳定性较差,面对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计算题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针对这样的状况,灵活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教学情境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时,小学生对于花样繁多的人民币是难以集中精力去逐个认识与记忆的,如果通过创设“猜价格”游戏来教学,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老师出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让学生竞猜,老师先给出价格的大致范围,然后给予“高一点”或“低一点”的提示,让学生竞猜。同时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让“潜力生”也敢于发言。这一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二、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注意的原则
(一)游戏过程要面向全体
数学游戏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老师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游戏之前,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戴上一张数字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0—10中的任意一个数。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老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小朋友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当歌声停止的时候,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欢快的音乐声又开始伴随着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游戏形式要具有可操作性
一是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是要考虑每个游戏的注意事项,游戏前要提出要求;三是设计的教学游戏要简单易学、省时高效、适合班级条件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在平时老师就观察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于是老师就改编利用这游戏来给学生学习认识整时和半时。提出了做游戏时的要求与注意事项,然后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男生问:“老狼、老狼几点钟?”女生回答:“老狼、老狼八点钟。”……一问一答,朗朗上口,学生热情高涨。如此反复再交换,在教学中便于操作同时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游戏的目的要突出知识重难点
数学游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老师应根据课堂上学习内容的需要来确定是否开展数学游戏,游戏要有助于突出知识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如,一年级“认识上下”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上下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节课看似简单,但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认识有一点难度。游戏“点鼻子”是学生比较爱玩的传统游戏,在第一个活动中运用这游戏是让一些不是很理解上下空间位置的学生乐意去用游戏来认识“上下”空间位置和顺序。学生能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来点中小猪的鼻子,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不知有多高兴。其实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这样才会点中鼻子,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在游戏中领悟。
总之,在游戏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发展了小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途径。在幼儿园里,游戏是孩子们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通过游戏幼儿会把广泛的生活内容反映在游戏活动之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动的进行自己的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本身,游戏充盈于心,充盈于思想、情感和身体中。一个全神贯注于游戏的幼儿是富有创造力的、自由的和快乐的。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应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和发展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定义
所谓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是指把幼儿的教育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在幼儿园里游戏就是基本活动。基本活动是指对一个人来说最经常、最适宜、也是最必须的活动。而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这样一种活动。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其次,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活动;再者,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因此《幼儿园工作规程》里提出的要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符合事实、符合规律的。
二、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向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游戏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能有利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游戏有益于增进幼儿的身体健康
幼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游戏中,有大量的运动性游戏,如跑、跳、爬、攀登等,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增强体质,使他们的动作变得协调、身体变得结实。当幼儿在玩沙子、绘画、拼图等游戏时,可以训练手指、手腕、手掌的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能力,使幼儿变得更加灵巧,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
(二)游戏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游戏,能促进幼儿在面对压力时情感的健康发展,帮助幼儿解决冲突,减少情感创伤。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相互学习,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动,逐渐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分享、谦让等良好道德品质。在学前领域中,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再现自己、了解自己和展现期望的机会。幼儿通过游戏经验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立的、主动的和有独特的个性。游戏的过程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他们自己的感情,促进面对压力和困境的能力,增强人际关系概念的形成。如;幼儿在做“医生治病”的游戏中,体验了医生、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母亲的焦虑,孩子的痛苦、医生的积极治疗等环节,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再现已有的生活经验,达到理解、接受他人的情感,发展同情心和面对变化作出反映等综合调节能力。游戏的过程帮助幼儿实现了情感的发展,使幼儿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帮助幼儿学习控制情感的冲动性,高级情感随之在游戏中萌芽。
(三)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因素,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很多知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环境,接触事物获得知识,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操作与探索,如在攀爬登架的过程中体会空间和高低,在玩水的过程中感觉干与湿,玩积木的过程中体会并认识大小、形状、颜色等,在玩推小汽车的过程中观察到汽车的速度和力度的关系等。因此,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动力,是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三、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一)游戏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常常利用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来达到使幼儿主动学、喜欢学的目的。游戏环境的教育性,其基本因素有两个,其一是通过建立立体设计增强系统性,以保证游戏环境平衡状态。根据幼儿好奇心强,注意对象十分广泛的特点,充分利用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构成一个环境系统,以幼儿能够接受的形象与符号,向他们提供成长所需要的全面而系统的刺激信息。如在大班以发展幼儿弹跳能力(双脚跳)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中,我们可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以“参观动物园”为主线的新颖、有趣的游戏情境。通过生动的语言帮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富有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小动物。然后让幼儿在喜欢的音乐伴奏下开始了热身操,热身时还不时用“嗨、嗨”的喊声鼓励自己。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4个环节:小蝌蚪找妈妈、模仿大猩猩走、模仿企鹅走、青蛙跳荷叶,使幼儿初步了解了“双脚跳”的动作方法:双脚起跳,双脚落地,起跳时蹬地摆臂,落地时屈膝缓冲,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用较短的时间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在游戏中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权。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为幼儿提供游戏的空间与时间,允许幼儿尝试错误;要善于发现孩子思维的火花,保护幼儿可贵的创造精神,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
(三)幼师在游戏中的指导
游戏虽然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但是教师也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准备游戏、创设游戏环境,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幼儿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因为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与内容,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功
最后,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将外部与内部干预结合运用,包括观察、询问、评价以及教师直接的游戏参与。观察中教师要针对儿童游戏情况确定自身的地位,逐步创造出可能使用的角色,如游戏监督者、调停者、游戏者、记录员、顾问或通讯员等。另外,教师通常是以假装角色进人游戏,成为游戏的一员。一旦进入游戏情境,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角色规范采取行动,利用角色之间的关系采取隐蔽的方式控制游戏发展。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假装介入应仅干预一段时间,在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后教师即应离开。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认识“游戏化教学”以游戏为手段,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是符合幼儿园教学特点及幼儿发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我国早期教育专家冯德全先生说,对幼儿来说“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来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将幼儿园教学活动完全游戏化,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上一篇:如何把知识运用到游戏里
下一篇:如何丰富游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