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因为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的跑、跳、投等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也会得到锻炼和改善,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能给幼儿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户外游戏还能提高幼儿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各种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幼儿必须严格遵守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关心集体、相互协作和遵守纪律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机智、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品质,优美的游戏动作、协调一致的特点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
游戏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1、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对材料色、形、大小、空间比例等的知识体会自己的动作与结构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关系积累有关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组合、堆积、排列等感性知识,增强对数量和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2、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表达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理解、想象和情绪体验,释放着创造的冲动和愿望。幼儿在造型中,感知平衡,对称,颜色搭配等美学方面的知识,在欣赏作品中感受自己主体精神的体现,不仅从中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提高了审美能力。
从婴儿到学前期社会性游戏:分为6个阶段,空闲行为、旁观者、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若加上年龄又可以将孩子的社交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独自游戏阶段。
0-2岁时,空闲行为和旁观者行为都出现在此阶段,孩子会花很长时间独自玩,他们只是随便看看,无所事事。1岁内更是,孩子会一个人看或者玩自己的玩具、小手小脚之类的。此阶段的孩子不需要和其他孩子玩,他更愿意和家人在一起。
二、平行游戏阶段。
2岁后,就进入平行游戏阶段。此阶段,孩子会乐意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待在一起,但他们的互动和交流仍然比较少,看似大家在一起,实际上各玩各的玩具。此时是孩子社交的启蒙阶段,孩子能够意识到身边有同伴,偶尔也会去观察他们。
三、联合游戏阶段。
3岁后基本上就进入联合游戏阶段,他们会找同伴一起玩同一个游戏,互相模仿做同一件事。比如过家家时,一个人煮饭,其他孩子也会跟着煮饭、煮菜,他们间会有简单的交流,但没有共同的目标。
四、合作游戏阶段。
四五岁时,就大概进入合作游戏阶段。此阶段的孩子懂得了游戏的规则性,和同伴在一起玩耍时会遵守一定的规则,并且会进行分工、合作。比如共同搭一个积木城堡,他们会合作完成。
1.将学习活动贯穿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推动学习
与孩子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尽量由孩子做主,孩子轻松而没有压力,自由表达而不受限制。孩子喜欢游戏,对于从事的活动动力。
在游戏中孩子的整个人就像一支乐队,四肢、感官、大脑同时参与,视、听、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共同参与学习。游戏中的学习对象灵活多变,包括平面的书本、立体实物、多维的场景以及既往经验的再现。游戏中能够表达幽默感、难过、恐惧、同理心等情绪。
通过这种立体、多维、身心参与的游戏方式学习是最有效果的。可以把各种学习内容贯穿于游戏活动之中,达到语言、运动、计算、认字、社交技能以及知识学习的目的。
2.亲子阅读和讲故事
设置一些与孩子一起阅读和讲故事的固定时间,选一些适合孩子的故事书、童话书、卡通书一起阅读。可以是家长读和讲,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和讲,家长听。一般要轮流,不能只是家长单方面地说,孩子被动地听。孩子要主动参与,要将听到的复述出来。通过角色扮演、自己重新组织表达而理解故事内容,甚至创造性的加工,将故事变成自己的作品。
怎样通过游戏推动孩子的学习活动?
3.推动书写动机
比如同孩子一起做拼字、填字游戏;父母写便条、写信给孩子;鼓励孩子写日记,记录生活片段;不介意笔画的对错,也不要关注书写结果的对错,重点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书写动机和兴趣。
4.孩子当老师、家长做学生的游戏
家长不要时刻把自己当成孩子的老师。相反,我们在孩子面前要示弱,要让孩子做老师,我们当学生,他们会像模像样地模仿老师教学生的行为,满足表演欲望,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要当好老师,就要表现好,用功学习,无形中又在激发孩子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在做这样的游戏中,家长有时要刻意讲错,并让孩子理解出错并不丑,人人都会有出错的时候。发现错误,要勇于改正,鼓励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孩子充当老师的表现给予欣赏和鼓励,并对老师的教导表达感谢。这无形中又在为以后上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