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看过《模仿游戏》超赞预告片时,就曾为工整复古的英伦精美制作折服过,加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凯拉·奈特莉两大实力派红星压阵,自然提早成为个人年度必看。目睹庐山真面目后,我发现《模仿游戏》虽然改编自Andrew Hodges所写的传记《艾伦·图灵》,更像《暗算》和《美丽心灵》混合体。谁曾想到堂堂的二战解码英雄与电脑之父,却是一个心灵脆弱的同性恋,等待他不是功勋表彰,而是残酷非人道迫害,因此是被阉割英雄且听风吟!
以前看麦家编写《暗算》《风声》时,我为黄依依与顾晓梦而叹息,尽管她们都是天赋异禀的解码奇才,拥有“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反遭命运戏弄,落得身首异处、香消玉殒。同样在《模仿游戏》中,艾伦·图灵依旧是这样悲剧天才,破解过纳粹最牛的密码,研制出人工智能机器,却逃不过恐怖的宿命。影片聪明地用三线叙事,将被叙述者的传奇人生一段段呈现出来,然后加入导演本人主观看法,浑然天成地完美展现惊世奇才的悲剧人生。
片中,由于二战中破解密码的故事成为了主干,因此如何破解纳粹密码,如何查到英苏双重卧底间谍,如何解决困扰主人翁的情欲纠葛,都让《模仿游戏》更像一部惊心动魄的侦破情节戏。而凭借《福尔摩斯》被国人叫成为“卷福”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无论是阿兰的傲慢、激情、智慧,还是避世、痛苦、失落,都生动表现精准。他那双睿智忧郁眼睛,让人猜不透角色心灵想什么。这是一个很难把握角色,因为他是数学与物理天才,还是战争背后无名英雄,还是曾被万众唾弃的争议“基佬”,我们看到图灵幼年时就萌生同性恋情结,还有他深情对女主角说道自己曾和男人上过床,进而想方设法轰走对方,那种眼神与举止是有震撼力的。
当图灵在酒吧里闲谈,无意听到一个微不足道的信息,瞬间脑洞大开,领悟到了解码真谛,却不愿立即告诉军方。大家望到的是一个牺牲。因为不能暴露目标,必须牺牲小吾成全大我,而在战争历史岁月里,这样残忍又有多少呢?当他发现双重间谍是谁后,不想领导居然以一个自私的政治理由,就这样掩盖了过去,那么身处水深火热的战争中,又有多少人贪婪为自己留下后路呢?当阿兰·图灵为了保住自己设计的机器被命名为恋人的名字(这与史实不符),选择化学阉割而非监狱生活,我们仿佛望到了他另类而孤独的脆弱心灵。这就是一个旷世奇才、战争英雄的悲剧传奇,尽管有些杜撰,却足够给力。从《我爱贝克汉姆》到《加勒比海盗》,英伦女孩凯拉·奈特莉成为全球当红偶像。接着,她在《赎罪》《傲慢与偏见》《爱的边缘》等片中展现了极富激情的精湛表演,甚至提名过奥斯卡影后,却是命运多坎,每每同各大重要奖项无缘。我至今难以容忍与相信的是《别让我走》得到小影后是凯瑞·穆里根,反而表演最精彩的凯拉却颗粒无收,还有滥杀无辜的《老无所依》莫名其妙并“众望所归”击败了《赎罪》。在90后女生詹妮弗·劳伦斯随便奥斯卡封后的时代里,在斯嘉丽·约翰逊、娜塔莉·波特曼、安妮·海瑟薇等好莱坞女星丰收的时代里,凯拉·奈特莉选择了《歌曲改变人生》《模仿游戏》,坚韧不拔走向文艺道路。其实她某些张扬的表演方式,很像前辈凯特·温斯莱特,但平胸身材,让她难以达到那个境界。闲话了那么多,回到《模仿游戏》结尾,我又一次望见凯拉·奈特莉对着镜头,声泪俱下念着“无人所念之人,方能成就无人感想之事”的煽情台词,还有众人烧毁文件的狂欢镜头,依旧有种巨大的感动!听说奥斯卡奖早被各大公关公司垄断霸占了,因此《霸王别姬》《喜宴》稀里糊涂输给了《四千金的情人》,因此斯皮尔伯格巅峰力作《拯救大兵瑞恩》挂给了《莎翁情史》,因此《肖申克救赎》《对话尼克松》《无敌破坏王》注定在奥斯卡全军覆没,因此《英雄》才会比《宝莱坞生死恋》《太极旗飘扬》《岁月神偷》更有机会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因此《少年时代》《布达佩斯大饭店》《鸟人》才更有机会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那些传闻是否都是真?大概只有局内人才知晓,一场游戏胜负何必太在乎?感谢莫滕·泰杜姆、卷福、凯拉等《模仿游戏》主创,无论拿不拿得到任何一座奥斯卡奖,你们都贡献了一部令人心碎的传世经典!
最近看了《模仿游戏》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的传奇人生,主要聚焦于图灵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从而扭转二战战局的经历。
艾伦·图灵是个悲剧天才,破解过纳粹最牛的密码,研制出人工智能机器,却逃不过恐同的宿命。他不单单是数学物理天才和战争背后无名英雄,还是曾被万众唾弃的争议“基佬”。 为了保住以恋人名字命名的计算机,他选择化学阉割而非监狱生活,最终选择自杀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在他死后五十余年,伊丽莎白授予他“皇家赦免”,但所有这些都无法改变天才当年的宿命。而对同性恋的认识,我们又有多少人停留在英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平?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级情感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与同性恋相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或同性吸引,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为同性恋的两种种类,是指个体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现象。
二、同性性行为,是指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现象。
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发生同性性行为,一个同性恋者也可能会发生异性性行为,这一切的前提是:特殊境遇。例如:一个异性恋者在长期缺乏异性的环境中,有较低几率会将同性幻想成异性发泄性欲;一个同性恋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外界压力而和异性结婚,并被迫和异性发生性行为。所以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取向完全不可靠。
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异性性行为并不代表他/她们的性取向发生了转变或对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产生了爱情,也不代表人们能在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身上获得性愉悦。相反,当人们和不符合自身性取向的对象发生性行为时,会异常的痛苦、恶心或性愉悦不足。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于性取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当今绝大多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专家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发表的一篇科学文献表明:长期的实验记录证明,同性恋是无法被“矫正”的,性取向无法改变。
许多研究人员早已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同性恋有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恋基因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改变,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部分同性恋者在12岁时,就已经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同性恋者要在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绝大部分同性恋者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恋者可能在40~50岁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
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同性恋者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这是因为异性恋在数量上占据碾压性的优势,同性恋者很难在周围充满异性恋者的环境下,像异性恋者一样从小清晰认知自己的性取向。
年幼的同性恋者充其量只会疑惑自己为什么不像周围人一样对异性感兴趣,但不会发觉自己是同性恋。这就是“后天同性恋”说法的由来。实际上这些“后天同性恋”者,只是过晚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者罢了。当然,前提是这些人从未对异性产生过爱情和性欲,否则就是过晚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双性恋者了。
性别认同障碍,与同性恋是两回事。
性别认同障碍,通常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这是一种精神医学上的分类定义,通常用来解释与变性、跨性别或异性装扮癖相关的情况。
现实生活中,社会民众会无意或故意的将跨性别、异装癖、异性化跟同性恋划上等号或扯上关系。倘若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的跨性别者本身也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
同性恋者认为,自身的性别特征越明显,就越有魅力。
为了吸引优秀的同性,他/她们首先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吸引对方,但没有同性恋者会喜欢往异性化发展。同性恋者不会对异性产生爱情和性欲,所以对异性的特征不会有好感。没有同性恋者会希望自己身上有异性特征,更加不会去喜欢异性特征明显的同性。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修改后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之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同性恋从原有的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名单上删除。这一分类方案的前言中指出:一种分类也是一个时代看待世界的方式。
2012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驻美洲的办事处泛美卫生组织,就性取向治疗和尝试改变性取向的方法,发表一份用词强烈的英文声明《"Cures"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为一种不存在的疾病“治疗”》。声明强调,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中的一种正常类别,而且对当事人和与其亲近的人都不会构成健康上的伤害,所以同性恋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或不正常,并且无需要接受治疗。
世卫在声明中再三指出,改变个人性取向的方法,不单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其效果,而且没有医学意义之余,并会对身体及精神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亦是对受影响人的个人尊严和基本人权的一种侵犯。
世卫亦借发表该声明提醒公众,虽然有少数人能够在表面行为上限制表现出自身的性取向,但性取向本身是个人整体特征的一部分,不能改变。
蓦然想到六十余年前的天才数学家图灵,引用曾经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则是一座山!”
中国在2004年首次公布了同性恋的人数:根据卫生部统计,男同性恋的人数约为500~1000万。同年,中国研究同性恋问题的著名专家张北川教授估计,女同性恋的人数也在1000万左右。
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再次公布了男同性恋的人数统计,中国大约有2000万左右的男同性恋者。
2014年,根据科学研究院的平均统计,中国的同性恋人数可达7000万,其中男同性恋者的人数在3500万左右,女同性恋者的人数也在3500万左右。
这是一部很棒的作品,非常值得一看,但未满12岁观众请在家长指导下观看,毕竟有许多敏感词。小孩甚至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看这部片子会产生一种我也是英雄的幻觉,主人公是天才不代表你也是天才,总生活在英雄梦的幻想里,会让青少年脱离现实,不能脚踏实地地做事和认识自己,这点害人害己。
上一篇:模仿游戏电影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模仿游戏电影中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