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间游戏承载了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浓烈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民间游戏这一民族奇葩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也应有民间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我园地处江南古镇沙溪,将古镇的民间游戏渗透在运动活动、区域活动、自由活动、学习活动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既让现代的孩子重拾了童年的快乐,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又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尽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一日活动渗透
《纲要》中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园地处江南古镇沙溪,其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间游戏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我们要深入的挖掘开发与利用,将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将侧重在游戏(包括区域游戏、角色游戏等)、运动(包括户外体育活动、晨间锻炼等)、学习(包括语言、音乐、美术等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过渡环节中,让幼儿在易学、易懂、易传的民间游戏中重拾童年的欢乐,获得动作技能、知识能力、情感能力上发展,使幼儿园教育更加本土化、生活化,提升幼儿园一日活动教育价值。
一、在运动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指南》首先强调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认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非常迅速且十分重要的时期,健康教育能增强幼儿体质,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并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而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积极将民间游戏运用在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晨间锻炼、课间活动中,保证我园幼儿每日不少于2小时运动时间的要求。
例如:在大班民间游戏“造房子”中,我们在场地上画上了单格和双格,幼儿既要训练单、双脚跳,又要和同伴比速度。同时将抛掷物改变成较重的安全性比较高的物体,让幼儿还要负重爬回来,又训练了幼儿的四肢协调能力和坚持的品质。
又如:在“丢手帕”民间游戏中,我们将孩子分成2组,一位老师带一组,玩这个游戏,发展幼儿的奔跑能力、培养幼儿机智、灵活的良好品质,在《丢手帕》的民间游戏中,用跑的技能进行比输赢,不知不觉幼儿的奔跑、追逐能力、反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除了民间游戏“造房子”“丢手帕”等,我们还有很多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民间游戏,这些民间游戏材料简单、操作方便,即使是恶劣天气也不影响幼儿的运动,是我们体育运动中重要的补充的形式。
二、在区域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保障幼儿多种能力协调发展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它“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教育主体,侧重开放教育”的活动。我们选择一些适合的民间游戏放在区域游戏中,让幼儿在操作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例如:在大班区域活动“快乐游戏棒”民间游戏中,我们给孩子提供了由木头制作的小圆柱游戏棒,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要考虑用什么办法才能获得更多游戏棒,比如说,撒游戏棒的时候注意的力度的问题,取游戏棒时要先取不靠在一起的,靠在一起的要学习用挑的方式;在比较游戏棒多少的过程中,孩子们又要考虑用什么办法数的快,如2根2根数,3根3根数,5根5根数等。在堆游戏棒的过程中孩子要实验如何保持平衡,才能让游戏棒在向上堆的过程中平稳,如:底座是三角形还是方形、还是四边形等等。通过这样的民间游戏我们能达到《指南》指出的要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班的语言区域活动“做豆腐”民间游戏中,我们提供了很多称谓的人(外婆、外公、爸爸、妈妈、阿姨、叔叔等等)的图片并制作在骰子上,一个幼儿丢骰子,另外两名一组面对面坐,双手相拉,顺一个方向做“推磨”状,一边说儿歌:推推磨,拉拉磨,你推我拉做豆腐。问;做好豆腐谁来吃?答:外婆吃。问:外婆不吃谁来吃?答:阿姨吃。问:阿姨不吃谁来吃?答:叔叔吃。一边看着骰子,一问一答,如果答不出或者答重复就交换角色,重新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们能熟练的掌握称谓词,同时幼儿的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动作协调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三、在自由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保障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减少
《纲要》指出的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对时间的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要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既照顾到个体差异,又能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而我们一日活动中幼儿的消极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入厕时、饭前饭后等。我们将民间游戏渗透在这些活动中,帮助教师在等待环节合理过渡,减少孩子的消极等待。
例如:以小班为例,在吃饭前我们除了可以玩手指游戏、听故事、听音乐等还可以玩一些简单的民间游戏,如:“你拍一,我拍一”,让孩子们通过两两游戏,保持心情的愉快,增加幼儿的食欲等。
在饭后时间里,由于孩子速度不一,有的快、有的慢,而教师既要辅助生活阿姨进行卫生工作、又要帮助吃饭慢的幼儿吃饭,那一部分吃的快幼儿就会在消极等待,我们就可以提供一些豆子的卡片,让幼儿三人一起玩民间游戏“炒豆豆”,其中2名幼儿手拉手相对站立,另一名幼儿拿图片,当出示图片黄豆时,幼儿边念儿歌:炒炒炒,炒黄豆,噼呖啪啦翻跟斗,边左右摆动双手,念至儿歌最后一个字时两人同时转体180度,背对背站立。说第二遍炒黄豆儿歌,再转体180度,面对面站立,并两手拉紧不能松开。此后再更换豆子图片,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又保障了幼儿在安全中“等待”。
四、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保障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从直接接触的客体、社会经验以及文化传承中,主动建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现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要积极发挥民间游戏的对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有利价值,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例如:在大班的10以内数的组成学习中,教师就利用了“翻纸片”的民间游戏让幼儿进行预复习。教师先折叠出10个正方形的纸片,纸片的一面是红色,纸片的一面是绿色。若是5的组成,只要5个幼儿一人取一个纸片,一边说:翻纸片,打纸片,片片打的很精彩,同时出手后,有红的,有绿的。分别数出它们的个数。就可以得出5可以分成几(红)和几(绿)。并用记录表的方式记录下来,供幼儿检验自己的猜想。通过这种游戏方式,幼儿对数的组成兴趣变浓了,准确率也提高了,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创意美术活动中,我们融入了“挑花线”这种民间游戏,让幼儿单个、或者2-3人合作进行游戏,通过玩,短短的一根线能变幻出各种形状,让孩子感受到创意美术的乐趣,发展了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受幼儿的喜欢。
幼儿是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的,对幼儿来说,能够直接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也是最容易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民间游戏使用的材料简便廉价,大部分都是利用生活中废旧的物品,或者是以幼儿本身为游戏对象,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娱乐性,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们利用江南地区的民间游戏做为既能承载传统文化又能被幼儿实际感受的资源,使幼儿在认知冲突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进行着经验的自我建构。
我们遵循着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将利用各种途径、方式方法,不断研究和反思,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民间游戏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日活动相融合,让民间游戏回归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孩子在自己的游戏过程中亲历与实践,重拾童年的欢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利泰幼儿园)
1.请问古代传统游戏有哪些,例如曲水流觞那样的
古代比较有趣的传统游戏很多,猜拳行令、博弈比箭等都是,仅就文化含量高点的试举两例:
投壶
投壶,亦称射壶,是一种既登大雅之堂、又入巷陌平康的传统游戏。是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燕饮中用以娱乐宾客的一种投掷游戏。
《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根据文献记载,投壶盛于春秋,是在室内、堂上或庭院当中,置一广口大腹、壶颈细长的酒壶,以壶口为目标,宾主按规定的距离(离壶五至九尺),跪坐于壶的周围,依次将一根根柘木或棘木做成的矢向壶口投去(矢的形状一头尖,一头齐,颇似没羽之箭,故名)。矢有三种长度,室内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中用三尺六寸。以投中者为胜,负者须饮酒。有专职的“司射”于旁监督,并以算筹记录比赛成绩。为了不使投的箭跃出,壶内实有小豆(赤豆)。
《左传》上就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的事。
投壶在战国秦汉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知识分子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于是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
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宋代司马光曾著有《投壶新格》一书,详细记载了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分方法。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盛行,仅断续地在士大夫中进行。
民国时期,军阀孙传芳倡导尊孔复礼,拉拢一些知名学者行投壶之事,章太炎也列名其中,鲁迅先生因此表示不满,以为是“既离民众,渐入颓唐”的征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照他看来,投壶是脱离民众的士大夫阶层的风雅之事。
其实在古时,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就很普遍。在明清小说中,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都玩此道,《金瓶梅》十九回中,有西门庆与应伯爵以及李桂姐等在“院子内投壶耍子”的描写;《镜花缘》里的那位“乌投壶”,能玩出“苏秦背剑”、“鹞子翻身”、“朝天一炷香”、“张果老倒骑驴”等许多花样,可见这种游戏在民间的普及程度。
斗茶
唐宋时饮茶,多是将采下的茶叶蒸熟烘干研碎成细末,加入香料,放入水中烹煮煎熬成茶汤。
宋时流行斗茶,又称茗战,就如今天的茶水质量鉴定比赛。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三打两胜,先比汤色,以纯白为上,是蒸时火候恰到好处的标志,汤色发青为不足,色灰则太过,色黄为茶叶采摘不及时,汤色泛红就是炒焙过头了。
再比茶汤碗面上泛起的汤花(沫饽),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就会形成“冷粥面”,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反之,汤花泛起会很快散开,斗茶就是根据茶叶水线出现的早晚,来判定优劣。
范仲淹有诗说斗茶:“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宋时除斗茶外还有分茶,就是用茶壶注水,在茶汤面上作画形成各种图案,有水丹青的美称,今天已失传多时了。
2.关于中国古代的游戏有哪些
戏法我国戏法出现在距今四千年的夏朝。变戏法者用几粒豆子捏在手里,忽有忽无,变来变去。我国手彩戏法就是从这几粒豆子开始的,所以人们称“彩豆”为手法之祖。现在的古彩戏法即由此演变而来。
元宵、灯节和鱼龙舞阴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唐代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西汉时汉明帝提倡佛教,曾下一道谕:不论士族庶民,一律在元宵节悬挂灯笼,以示对佛的尊敬,故而汉时灯节尤盛。以后,元宵灯节不仅悬挂彩灯,而且杂以百戏,吹弹歌舞,已发展成狂欢节了。宋朝,灯节盛行舞龙灯,又称“鱼龙舞”,舞龙灯原先是祈雨的仪式,逐渐演变成民间游艺,在民间流传甚广。
爆竹药制爆竹据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爆裂发声,乃有“爆竹”之名。唐代又称“爆竿”。到宋代,人们才开始用多层纸张密裹火药,接以药线,玩时点燃药线,引起火药爆炸发声。还发明了将许多小爆仗用药线串连在一起,引燃后响声不绝的鞭炮。
焰火“烟火”亦称“焰火”,始于我国宋朝,以多层纸裹,内装药剂,点燃后火花四射,呈现出各种颜色,并幻成各种人物景象。古代傀儡戏中的“药发傀儡”,就是用此制成。
谜语和灯谜的古称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已有谜语,时称“度辞”。谜面又叫“喻体”,谜底又叫“本体”。到明朝,杭州一带文人兴起猜灯谜,又叫“灯虎”。灯谜是把写在纸条上的谜语张悬在碧纱灯上,猜中者有赏。灯谜比一般民间谜语要复杂些,大都有特定的“谜格”,如“卷帘格”、“秋千格”、“徐妃格”等。谜语和灯谜是我国人民逢年过节的娱乐活动之一。
风筝相传春秋时公孙般削竹为鹊,作木鸢,以窥敌城,可以说是最早的风筝。后来用纸代木,称为纸鸢。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传入。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前后摆动,使之越摇摆越高,是我国古代妇女们的娱乐用具。
斗鸡以鸡相斗,旧时多用以消闲、取乐。相传战国时即已流行。斗鸡者必须先选择勇猛善斗之鸡,即毛疏而短,头坚而小,足直而大,身长而结实,双目有神,走步稳重。斗鸡分三个回合,直到其中一只被打败为止。
斗蟋蟀相传唐朝已有斗蟋蟀游戏,到宋朝尤其盛行。
倒包子(本地方言),中国民间传统娱乐项目之一,因其具有较强的***性、挑战性、戏耍性而成为古代青少年和儿童最喜欢的娱乐项目,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属秋千类娱乐设施。因成年人娱乐后,大多出现旋晕,呕吐症状(似严重晕车晕船之状)俗称倒包子。是古青州清明节独特的娱乐项目之一。
蹴鞠是中国古代足球运动特有的称谓,是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体育项目和娱乐方式。“蹴”即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的意思,又叫“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鞠在其在发展演进中对世界体育,尤其是足球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四年七月十五日,国际足联确认:中国古
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足球起源于中国淄博临淄。
3.古代小孩子的游戏有哪些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1.放风筝
放风筝是我国传统游戏,也是清明节的习俗。嘿嘿,它还有许多有趣的名字:风琴、纸鹞(yào)、纸鸢(yuān)。鹞和鸢都是鸟的名字,风筝身上寄托着我们先人想要飞翔的愿望呢。大家知道第一个风筝是谁做的吗?哈,那正是鲁小班的祖祖祖爷爷鲁班的手笔啦。这么有趣又好玩的游戏当然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就算是现在也是盛宠不衰。
2.蹴(cù)鞠(jū)
蹴鞠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眼熟呢?没错,这就是我国古代的足球。你可别惊讶,蹴鞠在距今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开始流行了呢!蹴鞠一开始是作为军事游戏,后来慢慢地为皇室所喜爱,最后传到民间。你知道吗?曹操可是一个超级球迷呢!国足呀国足,有如此深厚的背脊,你还不加把劲?
3、骑竹马
李白有首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可见这骑竹马也是古代儿童特别喜欢的一种游戏。大家一定很好奇什么是竹马?这“竹马”非马,而是一根竹竿。骑竹马就是拿一根竹竿子“骑”在两胯之间,一手握住竿头,竿尾就拖在地上,装作骑马的样子。所以,古时候称和自己一起玩的朋友叫“竹马之友
4.古代主要以什么游戏为主
由于缺乏系统的古代休闲活动的研究资料,我们只能根据对休闲娱乐活动的普遍理解来组织展品。
在查阅大量相关书籍的基础上,我们将展览分为乐舞百戏、博弈娱乐、体育娱乐和民俗娱乐四个部分。在古代,欣赏乐舞百戏是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消闲活动,也是贵族阶层展示其财富的一种方式。
后来乐舞逐渐演变成为一项专门的艺术表演形式,而不是一项严格意义上的休闲活动,但在古代生活中,它仍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娱乐形式,我们选取了一些对大众颇有影响的活动,如傀儡戏、皮影戏等展品。博弈类项目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娱乐活动,也是中国古人崇尚哲学思想并将其融入休闲活动的一种体现,是能体现中国人思想和哲学内涵的活动。
为完整展示这项娱乐活动,我们选取了六博、双陆、打马格钱币、象棋、围棋以及诗酬、-具等文物作为展示内容,一方面展现出古代博弈类项目的社会参与程度,另一方面展示古代不同类型的博弈活动方式及演变过程。体育娱乐是古代一项经久不衰的娱乐活动,是人们劳作之余开展的体育运动,也是古人常见的休闲方式。
中国古代流行对抗性不强、讲究技巧的运动,这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一致。在这种文化背景影响下,表现技巧的蹴鞠、步打球、捶丸等项目就成为当时众多文人的爱好。
本次展览选取了一些表现此类活动项目的展品,让观众在了解这些活动形式的同时了解其社会背景,达到增长历史知识的目的。民俗娱乐集大众性和普遍性于一体,展览中我们既表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喜爱的金石收藏、书画创作等活动,也展示了在年节之际平民百姓前往庙会观看杂耍、观龙舟赛等活动,更有一些反映儿童游戏的文物。
1、脚尖脚跟脚尖踢
双手叉腰,边念边跳。“脚尖”(右脚尖朝后点地),“脚跟”(右脚尖朝前点地),“脚尖踢”(将右脚尖朝左前方点地,接着向右前方踢)。第二遍换左脚,依次反复进行。
2、滚铁环
手持一根顶端有弯槽铁棍,推一直径一尺多的铁环向前飞跑,发出“哗唧哗唧”的声音,可以在场地宽阔的地方玩。比一比谁滚的时间最长谁就赢了。
3、地雷爆炸
游戏前先用猜拳决出一个为追逐者,其余为逃跑者。逃跑者可以四散跑,追逐者只要能捉到一个人就算胜利。逃跑者保护自己的办法就是,快被捉住时,可以立即蹲下说“地雷”:追逐者就必须停止追他,另找目标追逐。
而“地雷”只能远地不动地蹲着,等其他人来拍一下,并喊“爆炸”,才被解救,继续做逃跑者。被捉住者为第二轮游戏的追逐者。
4、舞龙灯
利用稻草、竹筒或雪碧瓶制一个象征性的“龙头”,再制出“龙身”(稻草“龙身”用稻草扎成大约20厘米长的草扎若干个,中间穿上一根绳子,若给小班玩可不穿绳),用小竹竿或木棍插进“龙头”、“龙身”,让举着舞,可以两条“龙”嬉戏,乐在其中。
5、跑框
游戏的分为两组,一组为守框者,一组为跑框者。守框者依图站好位置,集中注意力守侯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阻拦跑框者闯入自己的管辖区内,跑框者必须乘其不备,灵活躲闪才能闯框,若被守框者触及,则算输。跑框者必须闯过所有的关才算胜利。
扩展资料:
体育类游戏是亦称“活动性游戏”。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之一。规则游戏的一种。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将某种体育活动加上情节或规则,或以活动的结果作为判断胜负的依据,可提高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身体活动、情节、规则、方法、结果和场地与器具。
其中身体活动是体育游戏不可缺少的。可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年龄特征作出不同的分类。如按有无情节、活动量大小、分队或不分队,以及按跑、跳、投等人体基本活动分类。
参考资料:
体育游戏——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