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华侨博物馆的藏品还是很丰富的。喜欢这种地方的知识分子有必要亲自去探索和追寻。大部分是关于南方先民出国的事迹和故事。在这里,我将分享厦门华侨博物馆的门票和详细的介绍和概述。
厦门华侨博物馆门票:
完全免费。这是一个国家博物馆。
开放时间是:
周二至周日9:30-16:30
柬埔寨吴哥厦门航空旅游包机海报
厦门华侨博物馆
思明南路就是大胜里刚过的博物馆区。其实这里的博物馆全称是“华侨博物馆”。这里文风很浓。厦门大学、理工学院、华侨中学等。附近都是知名学校,来往的学生已经很多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坐落在沿街路口,白色花岗岩墙面、宽敞院落、绿叶掩映的华侨博物馆,安静、端庄、古朴,在寸土寸金的路段,显得如此奢华、任性。
厦门华侨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它是由爱国侨领陈嘉庚用海外华侨和归侨的捐款创办的。
1959年5月竣工,正式对外开放。目前该馆主要分为《华侨华人》、《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三个展览部分。
吴哥窟的浮雕
在《华侨华人》展厅,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柬埔寨古吴哥窟的石壁浮雕上有中国人的生活场景。
元朝使臣周大官在《真腊风土记》年的记载中说,13世纪末,中国人已经在真腊(今柬埔寨)居住。
明末南阳路线图
另一幅地图记载明末清初的中国人莫九带着他的族群到真腊(柬埔寨)发展。
很好奇,我觉得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不然这个博物馆也受不了了。
周大官是谁?莫九是谁?为什么都去柬埔寨?
周大观
周大观(约1266-1346),元代浙江温州永嘉人,号,亦民。由于他在《元史》年不为人知,后人对他的生平不甚了解。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被中国任命为驻柬埔寨特使。也许这也是我的美德。手痒了就爱写点什么,但他是专业人士,不小心写了这本书《真腊风土记》。
由于战争、历史变迁等各种原因,最早的真腊记录已经失传,这使得这部《地录》成为柬埔寨重要的历史记录。
而且这本书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当地的语言、风俗和贸易,对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相当大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在过去欧洲人写的书里,认为19世纪浮稻传入东南亚,或者说外国人是为当地穷人种植的,都是错误的。
但据这本书记载,在他称帝真腊之前,浮稻已遍布当地。因此,这本书纠正了历史上的许多错误记录,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大哥哥真的很牛逼!
魔酒
莫九,原名莫。广东雷州地区海康县白沙乡东岭村(今雷州市白沙镇东岭村)人,明末清初柬埔寨、越南著名华侨。
康熙十九年(1680年),出国到真腊(柬)南荣府,“不满清初政府”,“不堪路虎之扰”。
当地国王见他勤劳勇敢,又有创业精神,就把生意和贸易托付给他,给他取名“房齿”(相当于府尹)。
过了一段时间,我去暹罗湾边上的芒坎(今越南和县一带)招募难民定居垦荒。相传他在危难之际,梦见家乡和县引导他在此创业,因故名“和县”。
死后任和县连长,并被追授为后州、大都督等职。经过20多年的经营,和县区已初步形成规模
啊~!大师兄和九师兄,为什么都去柬埔寨?柬埔寨是一个虾和大米的地方?说说吧!
柬埔寨地图
柬埔寨王国,俗称柬埔寨,原名高棉,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和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接壤,东部和东南部与越南接壤,南部与暹罗湾接壤。
柬埔寨是一个碟形盆地,三面环山,中间是广阔富饶的平原,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三以上。这里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首都是金边。
柬埔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它早在公元1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王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柬埔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
1993年,随着柬埔寨国家权力机构的相继建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它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铁杆友好国家。
有什么好玩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西哈努克城、世外桃源的无敌海滨、曾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首都金边等等。
这些地方很神秘,我感觉它们一直在挑逗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
吴哥城
吴哥
西哈努克港
馅饼涩!走了,走了!看厦门华侨博物馆,还住在湘小和柬埔寨?
友情提醒:
厦航从福建福州、厦门出发,飞往柬埔寨暹粒(吴哥)。每周四班专属包机,方便大家出行!
为了保证大家的行程有保障,建议选择正规的旅游公司报名旅游!最好是离你最方便的旅游公司。你应该照顾好你的生意,找一个好的邻居。
华侨博物馆是一个富有特色和魅力的主题博物馆。它注入了唐人街所有的文化元素,成就了它的规模和特色。可以全面了解整个博物馆的动态和内涵。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通常游客从机场或火车站去厦大、南普陀寺参观时,都会路过博物馆站。这座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的华侨博物馆,也是中国唯一的华侨博物馆,还是中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福建厦门丰巢山西侧,是由已故爱国侨领陈嘉庚于1956年9月创办的。
即使匆匆路过,也会被其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的重檐宫殿建筑所吸引。白色花岗岩建筑,绿色琉璃瓦檐,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博物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华侨、陈嘉庚珍贵文物展览和自然博物馆。其中海外华人分为序堂、出国、中国社会春秋、光荣历史、尾堂五个部分。
随着开海序幕的拉开,移民形成了枝叶遍布全球的格局。
在进入华侨博物馆之前,看到这些船模,我会想到郑和下西洋。然后去华侨博物馆参观后才知道,这艘中国古船的船型其实有个名字叫——福船,也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
福是闽浙沿海尖底海船的总称。富舰适合海上航行,可用作远洋运输船和军舰。据古籍记载,明代我国海军以富川为主战舰艇。郑和船队远航西洋,途经太平洋、印度洋,前往波斯湾、东非沿岸等深水海域,必然会选择底尖、吃水深、长宽比小的幸运船。
在这里,我们可以回顾海外华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足迹,看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和融合,看到他们从侨民到公民身份的转变,尤其是家书的展示,让人感触颇深。现在说起海外华人,大多数人都会感叹他们有钱,却很少知道他们在异国奋斗的艰辛和磨难。
印象最深的是华侨博物馆里的36行微缩。每一个格子,一个行业,展示了五六十年代华侨在新马主要从事的36条线路。其中,不难发现当时东南亚从事服务型行业的华侨。
没想到,这么精致的展览,竟然是新加坡华裔教师、妻子陈来华亲手制作并捐赠的。它就像一个时空网格,带你穿越过去的时光。栩栩如生的微观模型是凝固的历史见证。
为什么海外华人华侨经常自称「唐人」?
最震撼的是二楼,穿过中华门后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很多华侨华人经常自称“唐人”,国外很多国家都有“唐人街”,在这里我们也能找到答案。
汉代就有中国人旅居海外的历史。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了沟通中西的通道,开辟了与东南亚、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交通。每年都有使节和民众来来往往。由于海外贸易,商人和水手可以去东南亚,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那里定居,成为第一代海外移民。唐朝时期,移居海外的中国人逐渐增多。很多外国人把华侨叫做“唐人”,回国的华侨也叫做“唐山人”。
唐朝灭亡后,由于唐朝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从宋元到明清。说:“唐朝的人,通称为中国人,都是海外的国家。”直到现在,老一辈的华侨还是喜欢打电话
虽然只是短短的仿唐人街,但精细程度令人震惊。看这个栩栩如生的木雕。你的精湛工艺不言而喻。唐人街,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向往。
同样效果的还有婚房。从华侨申请结婚到婚书,从传统的结婚饰品到婚房、婚床,中西融合逐渐明显。
从橱窗到展品:陈嘉庚珍贵文物展
一般我们看文物展,首先是被展品吸引。然而,在华侨博物馆的陈嘉庚珍贵文物展览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个独特的陈列柜,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陈列柜是在陈嘉庚先生的亲自指导下设计的。主体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檐屋顶和须弥山造型,中间是缅甸和泰国两种建筑风格的展示,实现了浓郁民族风格和浪漫南洋情调的和谐统一。
截至2000年3月,博物馆已有近7000件文物,展示了一些青铜器、陶器、字画等。精选自陈嘉庚教授八十多岁在京等地收藏的文物,让观众领略神秘的青铜器、精美的陶瓷、风格各异的字画等饱含先民智慧和心血的艺术瑰宝,了解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文化。
民国时期这组八仙的瓷像。这幅画栩栩如生,色彩鲜艳,保存完好,是陈嘉庚老师在1959年收藏的。
这张图是徐悲鸿《怒马》的轴心。这幅黑马转怒图,是抗战时期在南洋时送给老师季芳的。画家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马的身体,用水墨渲染,浓淡雅致。强壮的四肢用浓墨书写,马蹄用细笔勾住,鬃毛和马尾辫用焦墨的阔笔挥舞。一般准确的造型,强烈的质感和动感。充分表达了画家在民族危亡之际身在异国的感受,怀念“奋战在前线的壮士”,却不能亲自驰骋沙场奋勇杀敌。
点睛之笔的尾堂,也是整个“华侨”板块的尾堂。长城环绕,墙上有一个巨大的玻璃钢根雕,中间是一架古钢琴。
在盘根错节的背景墙上,伴随着音乐和幽蓝的灯光,玻璃板上嵌着中英文版本《明史真腊传》的歌词。这是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真诚,也是他们对国情的畅谈。
华侨博物馆是一处充满了特色和魅力的主题博物馆,将整个唐人街的文化元素全都注入进来,成就了其规模和特点,大家可以全方位了解整个博物馆的动态和内涵,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介绍。
通常游客从机场或火车站去厦大、南普陀寺旅游观光时候,都会经过博物馆站。这个博物馆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博物馆,为中国唯一的侨办博物馆,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峰巢山西侧,由已故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56年9月倡办。
即便你是从它边上匆匆而过,都会被它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的重檐式宫殿建筑所吸引。洁白花岗岩砌成楼身,搭配翠绿琉璃瓦屋檐,古色古香,雄伟壮观。博物馆主要分三部分:华侨华人、陈嘉庚珍藏文物展和自然馆。其中华人华侨又分:序厅、出国风云、华社春秋、辉耀历史、尾厅五部曲。
以海拉开的序曲,移民形成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的格局
在进华侨博物馆之前,看到这些船模型,我会想到郑和下西洋。然后逛了华侨博物馆,我才知道眼前这个中国古代海船的船型,居然有一个名字——福船,而且还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
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福船的特点适合于海上航行,可以作为远洋运输船和战船。据古籍记载,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驶向西洋各国,途经太平洋、印度洋,还要去波斯湾和东非沿岸等深水海域,必然会选择尖底、深吃水、长宽比小的福船船型。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院藏的侨史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回顾华侨华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足迹,看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合,更看到他们从侨民到公民认同的转变,尤其是看到家书展示的部分,让人被深深触动。现在提起华侨,大多数人会感叹他们富有,却鲜少了解他们在异国他乡奋斗的艰辛与磨难。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华侨博物馆里的36行微观缩影。每一个格子一个行业,展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主要从事的36行,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华侨当时在东南亚从事的是以服务业为主的行业。
出乎意料的是,如此精巧的展陈是由新加坡华人陈来华先生和夫人亲手制作和捐赠的。就好像时空的格子间,带你穿越到过去时光,栩栩如生的微观缩影就是凝固的历史见证。
为何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自称“唐人”?
最震撼的是二楼,穿过中华门后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很多海外华侨、华人往往自称“唐人”,不少国外还有“唐人街”,在这里我们也能找到答案。
有史可查的华人到外国侨居是汉朝。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了中西交通,已开辟与东南亚和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交通,年年皆有使节和人民来往。由于开展海外贸易,商人、水手可往东南亚进发,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于当地,成为了第一代的海外移民。唐朝时期,华人移居国外逐渐增多,许多外国人称海外华人为“唐人”,华侨回国也称回“唐山”。
唐朝覆亡后,由于唐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人称为“唐人”的习惯一直未变,从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腊传》中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直到目前,老一辈的华侨仍喜欢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山”,至于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这几乎举世皆知。没想到华侨博物馆里我们还能看到这样一条“唐人街”。
虽然只是短短一条仿制的唐人街,但精细程度太让人震惊了。你看这栩栩如生的木雕,精湛的手艺不言而喻。唐人街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婚房,从国外华人结婚的申请到婚书,从婚礼传统摆件到婚房婚床,中西融合逐渐显见。
从展柜到展品皆不凡:陈嘉庚珍藏文物展
一般我们看文物展会先被展品吸引,但在华侨博物馆陈嘉庚珍藏文物展中,首先映入眼帘,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独特造型的展柜。
展柜由陈嘉庚先生亲自指导设计,主体结构是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檐屋顶和须弥座造型,间以两座缅甸、泰国建筑风格的展柜于其间,实现浓郁民族风格和浪漫南洋情调和谐统一。
截至2017年3月,博物院馆藏文物近7000件,展示了从陈嘉庚先生于耄耋之年亲往北京等地征集的文物中选取的部分青铜器、陶瓷器、字画等,让观众通过品赏神秘的青铜器、精美的陶瓷器、风格迥异的字画等饱含先民智慧和心血结晶的艺术珍品,从而了解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
这组为民国粉彩八仙人物瓷立像。栩栩如生,色泽鲜艳,保存得几乎完美,为1959年陈嘉庚先生征集。
这幅是徐悲鸿怒马图轴。此图画一匹扭头发怒的黑色的骏马,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南洋赠给季芳先生的。画家运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勒马身,用墨渲染,浓淡有致。浓墨写强壮的四肢,细笔勾马蹄,焦墨阔笔挥洒鬃毛和马尾。造型概括、准确,质感、动感强烈。充分表达了画家在民族危亡之际,身在异国,思念正在“前线浴血苦战的壮士”,而自己未能亲自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惋叹之情。
最后定睛之笔的尾厅,也是整个“华侨华人”部分的尾厅。四周是环绕的堞孔长城,墙上一幅巨幅玻璃钢根雕图,中间是一架古钢琴。
在树根盘绕的背景墙上,伴随着音乐,幽蓝的灯光,镶嵌在玻璃板上的是中英文版《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这就是华侨对祖国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报国情。
上一篇:华南植物园自由行热门攻略
下一篇:华侨博物院自由行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