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米粑又称米饺子,是安徽东至汉族传统小吃。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将籼米蒸至七分熟时,磨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将肉馅配以新鲜蔬菜做成馅料,包入其中上锅蒸熟即可食用。“形如半月色如银,皮薄绵酥菜作心。油炸清蒸皆味美,原生品质食中珍。”正是用来形容东至米饺的可口经典。
东至米饺是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特色小吃。东至米饺子口感筋道,口味咸鲜,价格公道,分量十足。
东至米饺起先叫做蒸米粑又叫籼米粑,这种民间美食起源于安徽省东至县昭潭镇不知道那个村,有着非常强的地域性。除了东至,其它地方很难见到。(它作为早点广泛走进东至城乡的早餐店也是近十几来年的事)。将籼米蒸至七分熟时,磨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将肉馅配以新鲜蔬菜做成馅料,包入其中上锅蒸熟即可食用。
东至米饺子想必有很多食客们都吃过,味道与普通饺子除形状相似外,其他几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异。
区别一:主料有别,东至米饺,顾名思义,饺子皮是用米粉制作出来的,很普通的面粉饺子想必,口感更为Q弹,好这一口感的食客们可一定要试试。
区别二:馅料有差。米饺的馅料以蔬菜为主,目前池州市场上出现的只有豇豆角、雪菜、萝卜、粉丝韭菜这几种,虽然看起来是其貌不扬,对一些食肉族来说缺少吸引力,但偶尔吃吃素也是很健康啦!
区别三:烹饪方法。米饺子基本采用蒸的方法,因为米粉的黏度比面粉差,所以如果下锅用水煮的话,会全部露馅的,但正是因为蒸的方法,使得饺子皮水分较少,更有嚼劲。
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相持日久,将疲兵乏,眼看谁也不能取胜,双方为休养士卒,曾一度订立“君子协定”:休战数月,在东至昭潭与鄱阳石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插红旗为界,双方互不侵犯(“红旗界”因此而得名)。朱元璋率部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他不愧是人中之杰。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在日夜操练军队、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是久战不胜的主要原因。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东至一代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将士们吃了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困扰朱元璋的问题,就这样被红旗界的村妇们解决了。说起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劳。
上一篇:东直门涮肉自由行热门攻略
下一篇:东中公寓自由行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