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住宿的地方很多,村里村外都有,一家名叫“浔阳饭店”的地方,进门一看,墙上果然挂得满满的铜匾,都是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实习基地。乘着暮色还没降临,驱车来到距宏村2公里远的一个小山村——塔川,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上路去棠樾牌坊群,这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牌坊群落,一共有七座,
分别是忠、孝、礼、义,义在第四块,首尾对称,主人家花了3代人的功夫,才有幸朝廷圣旨一座一座建立起来,这中间是用数不清的真金白银交换来的,为了一个“义”字牌坊,这里还有全国唯一的女性祠堂,在当时的社会,这确实不容易。
来到花山谜窟,这里有许多谜一样的人工开挖的洞穴,大小不等,大的有几万平米,还有许多未开辟的在地下水位以来。洞穴的墙壁和顶上能看到清晰地凿痕,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古人为何开凿这么多的洞穴,当地的地方志也没有记载,有说藏兵之用,有说采石而为。此种洞穴,在浙江金华也有——龙游石窟,只是一时无缘得见。景区的入口是一条江,经浮桥才能通过。
从景区出来,经过黄山市(屯溪)、休宁、黟县到达宏村。全程120多公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用了3个小时。路况很好,景色也非常地美,夕阳、村落、河流,典型的皖南
门票:宏村和西递的门票全价都是80元。学生证、60周岁以上老人、军残证都可以享受半价优惠。注意,门票中是包含了导游费用的。至于大家都关心的逃票嘛,据说可以让本村人带你进去,事后再给他一点钱,不过我没试过,不知可行程度高不高。门卫的上班时间是6:10-17:40。挑空进去吧。
住宿:宏村的客栈比西递要多。建议不要住专门的旅店,找一家民居住下感觉相当不错哦。我们住的是一家有300年历史的老房子,叫怀德堂客栈。很典型的徽州古民居,屋子里连照片都是老古董。老板人也很和气。
宏村比较出名的客栈有松鹤堂,居善堂,宏达庭院,乐山书屋,树人堂等。除了乐山书屋在月沼旁,其他几个客栈都在一个巷子里,挨得比较近。其中松鹤堂,居善堂,乐山书屋都是古民居,很有情调。树人堂也不错。树人堂客栈旺季的房价是80元/晚,平时的话应该60元就可以。
饮食:说实话,徽州的饮食是不入我法眼的。以前央视做了期节目专门介绍西递和宏村,吹得我口水直咽,其实根本扯淡嘛!宏村街头会卖一些油饯的饼子,怕发胖的女生最好少吃哦。还有较常见的小吃就是宏村御饼,腊八豆腐,千层饼什么的。just so so…徽州菜肴中名声最响的算是臭桂鱼和毛豆腐,还凑合啦。我和同伴是在居善堂吃的这俩花魁,环境相当清幽雅致,不过菜就老贵了,就这俩菜再加一个炒青菜就花去了我们90大洋,心滴血……不过,不过,居善堂的菜是可以存留的哦。我们就非常厚脸得让老板帮我们存留着晚上再吃。晚上宏村街头还会卖烧烤,感兴趣的可以试试。
游玩:逛村子的最佳时间当然是早上和晚上了,这时候没有多的游人扫兴,比较常见的身影都是村民和静静作画的美术生,其中也不乏长头发的艺术家。很安谧的画面。再挽着一个人的手在巷子里没有方向地穿行,心里会变得像小猫一样抚顺,升起这样下去一辈子也不算枉费的感叹。
村人都是很淳朴的,有什么疑问他们都会热情地替你解答。不象在黄山市,连房价都要保密。晚上逛街时可以去一些清闲的店里或村民家中聊天,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我这次就和一家古玩店的老板聊了一雨夜,很可爱的一个叔叔,教给我很多鉴别玉器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宏村的老房子是可以随意进去参观的,只要安静一点不打扰到房主。游人参观时他们也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但和宏村不同,西递的古民居可能只会开放最外面的一部分,而且房主通常会坐镇厅堂推销旅游纪念品。总之,西递的商业气息要浓过宏村。这也是它不如宏村可爱的地方。
购物:其实任何地方的纪念品都一样,真正那个地方的特产是比较难买到的。徽州最有特色的算是它的“四雕”了:木雕、墨雕、砖雕、竹雕。
木雕。艺术价值很高,徽州的木雕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若淘到一块好的旧木雕就值了。当然木雕的开价也比较高。
砖雕。比较重,不容易携带。价格也比较高,因为古时一户人家才一块砖雕,根据经济学上物以稀为贵原理就解释通了。
墨雕。识货!里面的讲究可大着呐。
竹雕。虽然和其他三样比起要便宜,但都知道竹子在雨季不容易保存。
还有茶叶方面。出名的有像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如果实在对茶叶爱好且购量较大可以清晨到黟县县城市场上去采购,清晨4点开市,8点就收市了。那里比较便宜,一斤大概100~120元,不过比较湿,一斤折下来可能有八两。在村子里的茶叶就比较干了,但也要贵。至于猴魁,不识货就不要买了,很多假货。
西递门票:80元(含导游)。学生半价。开放时间:8:00至17:30
西递美食
黄山的饮食属于徽州菜系。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于南宋,起源于歙(古徽州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
浓油赤酱重火工
徽菜的特点就是重“色”、重“油”、重“火功”,所以滋味浓郁。因徽州地处黄山脚下,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所以选择山珍野味烹调佳肴是徽菜的独到之处。
小吃点心徽州味
在县县品尝美食,可以把目光投向当地的一些小吃点心,或许是有一些乡土气息,或许也不是那么精致,但是却有着浓浓的徽州味,让人回味无穷。
西递旅游禁忌
1、注意安全
2、讲究文明
3、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4、听从导游的讲解
5、居民家中的物品不要乱动
西递不仅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县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联为一体,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县县外部世界的交往,但也造就了县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
因此,当地出产的土特产非常丰富,比如古徽州刺绣、祁门红茶、县县香菇等,此外还有著名的泗溪三宝。
泗溪乡的这三宝指的是:苦丁茶、香榧和葛粉。
泗溪乡的苦丁茶是采用深山天然野苦丁茶精制而成,含有多种生理活性天然物质和人体所需要的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
“泗溪香榧”味美而香酥,营养丰富,苏东坡赞香榧道:“彼美玉山果,粲为金实盘”。香榧的果仁历来被作为贡品。
生长于高山上的野生葛草经科学加工后的葛粉是一种天然保健食品,常饮可降血压、降血脂、减肥、美容等特点。
附近的有黄山歙县有全国唯一的一座八角牌坊————许国牌坊;以及牌坊群
还有名人故里、徽菜之乡的绩溪胡宗宪尚书府、胡适故居、紫园、清凉峰、百丈岩……
西递古镇位于黄山附近,这里和宏村齐名,是一座非常具有田园古代风貌的小镇,这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是超级一流的,人和大自然相互默契的配合,下面给大家分享西递自由行旅游攻略。
西递古镇在哪里:
中国安徽黄山市黟县东部地区。
西递古镇著名景点有哪些:
西递古村落以及鸳鸯谷和燕山自然森林公园
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犹如沧海一粟;一个小小村落存在的时间,相较于华夏之上下五千年,好比白驹过隙。
然而,就是这小小的村落,却像一块容量巨大的海绵,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倘能将其在手心里攥紧,从指缝间滴落的,尽是内涵丰富的文化营养。西递的文化历程,颇值得人们深思。
写下这个标题之前,构思了好多名字,如“西递:中国文化的符号”、“西递:文化延续的梦想”、“西递:文化包围的村子”,但再三揣摩,最终都被自我否定。
究其原因,要么是内涵深奥,难以明理;要么是意象虚幻,无从落笔;要么是肤浅流俗,词不达意。
但无论如何,“西递”和“文化”都是我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最后敲定“浸润”二字,才有了从头到脚的舒畅淋漓之感。
对,就是“浸润”。
在西递走街串巷、穿堂越厅,无不让人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吹拂和浇灌,像春风,如雨露,似暖阳,若涓流。
连每座房子的墙缝里,都不可遏止地散发出书墨醇厚的香味,仿佛里面早已摆好一桌丰盛的美餐,等待饥渴多日的行者享用。
此时,中国古老文化养分的强力辐射,已不可抗拒地渗透进人体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直至似火点燃全身,让人热血沸腾,叹为观止。
每到一处景点,我历来不大喜欢听导游喋喋不休的讲解,因为里面掺杂了太多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商业噱头,会传递很多不良或错误信息,让人疑思不定,真伪难辨,心烦意乱,最终落得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感觉。尤其像西递这样一个沿承了千年文化血脉的地方,更需要隔绝外界哪怕是点滴干扰,竭力使自己凝神静息,用心揣摩和体会。惟觉如此,方能真正领悟其中之妙。
西递没有让人荡气回肠、心生惊叹的宏伟建筑,也没有让人乱花迷眼、美不胜收的艳丽风景,只有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以历经沧桑、斑驳陈旧的姿态,静静站立在街道两旁,迎送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观其做派,就像一位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大儒才子,一副德高修深、不卑不亢的模样,让人顿生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之感。
大儒才子多是深沉而内秀的脾性,但却难掩其才华横溢的气质,西递亦是如此。在这里,包括宗祠、牌坊在内的每一幢建筑的门楼、窗户、天井、柱梁、厅堂、书房……
无不遗留着雕刻、书法、绘画、诗文等传统文化的痕迹,或论为人之道,或说立世之理,或谈治家之方,皆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每每在不经意间,我们便能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的繁枝茂叶。
虽经岁月无情的洗礼,更显得青翠鲜活而富有生机。
关于西递的故事,须从唐代说起,有文献可查,这里无需赘述。然而,就其丰富的文化留存而言,却是经过历朝历代千百年的培育和积淀,才有了后来一派繁荣多彩的绚丽景象。早先的西递也只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养在深闺”的寂寂小村,外人知之甚少,但她一直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方式默默地存在着,日复一日,积攒能量。
西递真正人才辈出的时代,非在盛唐大宋,而在明清以来——这就是文化润物无声、厚积薄发的效应。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的成型,都需要漫长时间的打磨与累积,绝非喊几句口号即可一蹴而就。
急功近利是文化成长过程中的激素和毒药,只会侵蚀、扭曲、扼杀文化本义之基因,最终产出一批丑陋、变态乃至变异的文化怪胎。
西递的文化历程告诉我们,对文化个体而言,寂寞和坚守,才是文化茁壮成长的最佳环境和动力。
因惟有寂寞,方能潜心;惟有坚守,方能延续。
西递只是皖南黄山近邻的一个小小村落,距黄山风景区约40公里,全村仅一条并不宽阔的主街道贯穿东西。这里是胡姓家族集合地,属唐朝皇族后裔。
因逃避封建政治迫害,皇族一后裔改李姓胡,几经波折,迁居于此。
胡氏家族后人有仕途发达者,有学问大家,但经商者亦多,尤以清代著名徽商胡开文和胡贯三、红顶商人胡雪岩、现代著名文化学者胡适之最为出色。
不过,无论为官还是经商,西递胡氏家族始终将文化培养作为族人立身之基。《胡氏家训》开篇就有“读书起家之本”的训诫。
一些族人还据此祖训,创作了诸如“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万世家风惟孝悌,百年事业在读书”、“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读书执礼,孝悌力田”等字句制成楹联,悬挂厅堂,以此自勉。读书育人,成为西递文化成长和延续的起跑线。
在西递,类似上述对仗工整、立意深远、回味悠长的楹联,可谓俯拾皆是。而一副楹联,往往就是一副上乘绝妙的书法作品,或隶或楷,或行或草,真正是百花齐放,令人赏心悦目。
可以想象,在文化气息如此浓郁的西递,一个疏于吟诗颂词、撰文作画之人,将面临怎样的羞愧和难堪?
据资料记载,西递的许多人家,常年吃糠咽菜,而孩子上学的学费——供老师的米面油盐,却是分毫不少。为节省灯油,大人们的活计再苦再累,白天也一定要做完,晚上不再点灯。而对孩子们读书的灯油,却从不吝啬,往往亮到深夜。
也就是在这朗朗读书声和文化无声熏陶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一点一滴融进了西递人的身体里,自觉地成为他们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指南针。那时候,西递人以“诗书传家”为荣、“书香门第”为耀,而且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代代相授,以至今日。
西递读书人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与担当。最具代表性的,便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震惊朝野的“公车上书”事件。据史料记载,当时,冒杀头危险签名上书的应试举子,安徽省共8人,其中竟有3人是西递人。手持尺牍,心系天下,这也是西递文化所具有的一种忧国忧民的宽大胸怀。
虽然西递胡氏家族宣扬的是封建家族文化,但其精髓部分完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版。比如,胡氏家族提倡的“勤俭治家”、“和顺齐家”、“忠孝传家”、“治国经邦”、“安危定变”等等,这些说法都能在有关古籍里找到原版字句。
西递胡氏对传统文化的翻版,其实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即便到了今天,这些东西也应该是我们致力唱响的主旋律。而最为可贵的是,这种文化传承完全是自觉的。他们无论身处哪朝哪代,无论如何飞黄腾达,都没有“因商废文”、“因仕轻文”的不智之举,他们的文化自觉一直没有停止过。
西递胡氏提倡“以商从文、以文入仕”,具有浓厚的封建功利色彩,值得现代社会好好商榷和批判一番。
但其将文化视为立身之本、放置极高地位的理念,不也应该值得后人好好研究和学习一番吗?在他们的常识和认知中,文化绝非可有可无的摆设和点缀,更非附庸风雅的权宜之举。
他们深深地坚信,不管从商还是做官,没有文化,必将行而不远。以文从商,不失儒雅;以文从仕,不无操守。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的底蕴和氛围,才使得西递这个小小村落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最终成为最纯净、最清澈、最闪亮的那一颗水滴。
西递胡氏族人看重文化但不避言利,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徽商中的佼佼者。很多在外面发达了的西递富商,没有像现在某些所谓“有钱人”那样,沉湎于犬马声色,满足个人享受,挥霍无度,而是选择返回西递故里,建祠堂、立牌坊、造房屋、办学堂,热心且沉醉于公益事业,从而实现了商业对文化的反哺。
这是徽商文化的一种奇观。而这,恐怕也是西递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递富商都有很多共同的优秀品质:诚信、友善、谦和、克己、好学、知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品质的养成,如无厚重文化气息的浸润和熏陶,绝无可能。
现在的西递,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当初一间间古宅老院,既是旅游景观,也是经营场所。但其商业行为,亦与文化密切关联。
经营者中有擅于书法者,有长于雕刻者,有工于绘画者,一些人还是国家或省级书画协会成员。他们以文入商,以商养文,文商并重。现在,在西递村子里转上一圈,就等于观看了一场艺术水准较高的书画展览,还有现场演示,令人心情愉悦,备受教益。
一位20多岁的女孩刀刻竹简草书,刀工娴熟,铁钩银划,笔力遒劲,宛如游龙惊鸿。一番讨价还价,游客就可用100元左右的价格,买下她的一副作品。
她说,她从小就练习书法,已有10多年的功底。现在靠写字谋生,收入不错。在西递,她的字只能算得上可以,不能称得上好,因为像她这样的人,西递还有很多。就是现在的小孩,也都在勤奋学习。
对于女孩的这番话,我既可以理解为谦逊之词,也可以作另一种理解:西递文化后继有人。
然而,我心里还是有些隐隐的担忧:现代商业社会浮躁的逐利特性,会不会蚕食西递文化大树的枝叶?
其实,我心里更希望西递的后人们能将西递文化中蕴含的那些优秀品质和独有特性,一脉相承地继续发扬下去。在不久的将来,也能看到他们能够尽己之力,回报家乡,为西递文化充实更多崭新的内容。
一些现实的认知屡屡告诉我们,文化和逐利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某种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前者往往要为后者牺牲或殉葬。在一些人仍有意或无意地将文化当成标签而非灵魂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古建筑、古文物、古典籍遭到毁坏、堙没和衰落。当我们的精神家园成为破壁残垣之时,还能拿什么抵御“外来文化”风雨的侵蚀?
我们不排斥、不拒绝、不妖魔化“外来文化”,我们更需要属于自己的现代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丢失或抛弃自己的文化根本。西递的文化历程已然昭示:坚信自己,固守底线,兼容并蓄,方可有容乃大,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信。
深受文化浸润的西递,不遗余力地宣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忠、孝、仁、义。《胡氏家训》要求子孙族人“竭忠尽孝谓之人”、“贾而从义”、“儒而尚仁”、“积德行善”。从很多碑刻、书法、对联中可以看出,西递胡氏族人有信仰、有追求、有敬畏、有担当,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充实和强大。
西递胡氏族人注重从细节规范自己的言行,审视自己的内心,哪怕是一个字,也要从中挖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来。
在西递,有一个放大的“孝”字行书,高约一米,为南宋大儒朱熹为“敬爱堂”所题。从左往右看,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儒生,双手抱拳,施行孝礼;
从右往左看,却是一个尖嘴猴腮的猢狲,拳打脚踢,张牙舞爪,其意为“行孝道为人,不孝则为兽”。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书法真是个非常奇特的东西,点画转折之间,总能让人浮想联翩,生发出文字之外的很多意境,这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魅力吧。
朱熹书写“孝”字时有意或否,现已无法考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西递人依据自己独有的文化素养和特质,给予了这个字合乎情理、生动贴切的解释。这个“孝”字,也是胡氏族人对中国孝道文化的一种理解、传承和发展,它所产生的影响及功效,已远远超越其字本身。
查阅西递的历史资料,千百年以来,胡氏家族里没有出现过大奸大恶之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试想:西递虽小,但胡氏属当地名门望族,人丁兴旺,族人过万。其中,有富甲一方的商贾,也有权倾一时的高官。若按现下媒体报道的某些社会情形推断,属豪门之列的胡氏家族,似乎也应该出个飞扬跋扈、横行乡里、欺男霸女的“二代”什么的。
但,确实没有,一个也没有。
据载,明清两朝,西递实授官职者达400余人,却未有一个玷污祖宗、辱没门风者,亦无被朝廷绳之以法的贪赃枉法之徒。难怪清朝军机大臣曹振镛感叹不已:“弦诵之声比舍相答,其人类无凉薄之习而有君子之行。”这一切,是不是应该归功于文化强大的教化和自省功能呢?
传统文化弘扬的价值取向及道德观念,成为西递胡氏家族纯正风气的守门员和过滤器。这对我们深刻反思当下一些奢靡浮华、道德缺失等社会现象,确实大有裨益和帮助。
很多时候,外在的约束力量在自我内心警醒面前,显得苍白而弱小。不可胜数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文化沉沦、道德陷落、理智丧失,或比天灾人祸更为可怕。
在去西递之前,有朋友对我说:“别去那里了,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屋,没什么好玩的。”的确,若是论玩,真的没啥可玩。
但西递文化能够穿越千年至今未泯,真的不是玩出来的。想玩,就别去西递。
在这里,我们只能用心虔诚地体会,领悟中华文化之精博永恒,感受其坚定无比的道德力量,也算是给心灵来一次净化之旅吧。
西递,一个被文化浸润的村落,我还会去!
上一篇:西堤别墅自由行热门攻略
下一篇:西店北路自由行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