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中洛乡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二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
丙中洛乡被称作怒江中的“桃花园”。从县城丹当出发,沿怒江北行40多里,就是云南和西藏交界的丙中洛乡。
全乡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143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1750米,怒江由北向南贯穿全镜,江两岸是连绵不断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了典型的峡谷地貌。乡政府驻地距贡山县城44公里。
丙中洛是怒江流经贡山的第一台地,这里田畴密布,村庄毗连。是怒江峡谷难得见到的开阔地带。丙中洛乡主要居住着怒族、藏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二十世纪初,随着基督教的传入,丙中洛几个民族中兼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原始宗教、喇嘛教、基督教共存。
丙中洛是怒江州藏族的聚居地。每年农历腊月25日至29日,有个重要节日叫“哥斗节”。节日里,普化寺的喇嘛要在广场上表演喇嘛舞,为虔诚的善男信女酬谢鬼神,迎福纳祥,避秽驱邪,消灾免难,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普化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戛玛支所创建的寺庙,在当地有重要地位。喇嘛舞叫“巴强”,属藏戏的一种,有几场固定的节目,依次上演。演员戴面具,以鼓、钹、锁呐、螺号、铜号伴舞,没有词曲,没有道白,观众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来区别善恶忠奸和鬼神等角色。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以村寨为单位围成圈,和其它村寨的汉子们进行“白谢”挑战。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歌舞比寨。受到挑战的村寨要组织本寨的汉子应战。否则,就被视为无能无才而遭到嘲笑。参加“白谢”的男子,手握腰刀或匕首,环绕着摆供品的舞场且歌且舞,你问我答,歌词妙趣横生。
农历6月15日,普化寺还有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游经节。祈祷上天保佑消灾免难,幸福吉祥。一大早,丙中洛乡各村寨的游经人就来到普化寺,4个汉子分别吹着海螺,敲着芒锣。另外7个人抬着金佛像,73名妇女背着经书,一行人沿着怒江边弯曲的小道,一面唱着长寿经,一面念着六字真言。诵经声、长号声、海螺声回响在山谷中。走到哪里,哪里的村寨就燃起五谷和松烟,吹响海螺和法号出外迎接,并以青稞酒招待客人。这天,人们喜气洋洋,身着盛装,像神仙降临人间。
丙中洛现存民居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1)圆木楞结构建筑
圆木楞结构是怒族典型的传统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隔层,有防风、隔热的作用,用来存放仓粮之所;中间为正房、卧室,正房内设火塘,为饮食与客厅共用的地方;楼下作饲养家畜之所。
(2)方木楞结构建筑
现存的民居建筑大都是圆木或方木结构建筑,房顶都用石板;
(3)土木结构传统型建筑
土木结构建筑多采用木材作梁架,门窗,用土、石砌墙,屋顶仍用石板;丙中洛民居仍保持传统风格,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建筑用材以及建筑结构相对简单些,但可能也没有以前的建筑牢固。怒族,文献记载:贡山怒族妇女着敞襟宽胸袖齐踝的麻布袍,年青姑娘则另加条围裙。女装的前后摆在接口处缀有方形镶边布,头披一块麻布至颈项,两耳用精制的竹管贯穿。男子穿敞襟宽胸袖长膝的麻布袍,胸系布带或绳子;蓄长发、裹麻布绑腿,赤足,喜佩长刀、箭包、弩弓。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怒族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老年人仍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外,男女青年的衣着多数与汉装相同,仅在节庆日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现在怒族妇女服饰与以前大有区别,现在上身着各色长袖内衣,外穿无袖扛肩,腰扎鲜艳的长布,下身着从市场购买的白色或黑色裤。上衣大多是市场购买布料及线自己加工而成的,也有从民族服饰加工店购买。颜色多为白、红、黄、绿、蓝等,布料有轻、重、薄、厚之分,按季节气候选穿。
独龙族:以前,尽管家家都种麻,且妇女也会织布,但不会裁剪,于是男女均用一块布批在身上。独龙毯是独龙族妇女唯一具有特色的服饰:一张有床单大小的布织毯子,从右肋下包起,然后在左肩上拴起来,这样,人的大部分身子就被遮盖起来。
僳僳族:穿在身上的英雄史诗。妇女头上带着白色间红的珠串,脖子上围着珠琏,左肩斜挂着大串的珠子。长长的“百褶裙”下有红色条纹。这有很多传说:以前战争频繁,男子出去打仗,留下妇女从事生产,男人们不能回到家园,很牵挂家人,就把在战争中得到的奖赏用布包起捎给家人。年复一年,奖旗奖品越来越多,于是妇女们就把丈夫捎回来的不同颜色的布一块块拼接起来,制成长裙和包头帕,并且把奖章钉在头帕、衣裙的胸襟上和领口上,剩下的穿成串挂在脖子上。这样的裙子和用奖章做成装饰的方式就一代代传承下来,用来告诫后人先辈们用献血保卫了家园,捍卫了民族尊严。
上一篇:冰泉豆浆馆自由行热门攻略
下一篇:波兰自由行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