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地方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布政使溧阳史杰购建为宅园。宅第崇丽,园位于宅西,西邻有隙地而未拓构,园主以甘处一隅,守其半而不求全之旨,名为半园。主厅“半园草堂”,俞樾书榜,有联云:“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堂前植花木多种。南向穿石洞有水池石桥,波光粼粼,山石累累。堂西南有石舫不系舟,三友亭,亭旁植柿树,果熟时绿叶红柿,秋色倍妍。堂左小室临池,前荷后竹,名君子居。前有长廊,循廊行可见挹爽亭、双荫轩、还读书斋、安乐窝及小亭、风廊、月榭等。出西廊有楼屋三重:下层为四宜楼,中名待月,上曰“且住为佳”。凭栏而望,城中万家烟火,了然在目。廊壁嵌史氏平生历险图10幅及俞樾《半园记》碑刻,记中称其“视吴下诸名园无多让”,其余楹联碑刻亦佳。民国初该园率先于夏日开放,售茶及扬州点心,游客常满。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究会等在此吟咏集会。本世纪30年代,陆鸿仪居园内,设律师事务所多年,曾办理“七君子”案。民国29年5月,汪伪政府作名胜古迹调查时,半园虽由史氏后裔保管,重楼已废,景观颓坏。
50年代实行私房改造后,半园相继被市税务局、轴承厂使用。在此期间,刘敦桢带队对苏州古典园林所作调查,以及陈从周著《苏州旧住宅图录》中,均有关于此园的详细说明。1964年起,花园为第三光学仪器厂使用至今。1966年后池塘被填没,假山花木遭毁坏,建筑大部被拆除。1975年,园北部沿大石头巷建四层大楼,并辟厂门。仓米巷园门早被封闭。住宅厅堂充作车间、仓库,园中搭建简易车间。1979年规划为修复项目。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今住宅古建筑保存尚完整,有厅堂四进,其中楠木花篮厅两座尤精美。花园园址完整,残存主厅半园草堂及部分亭廊。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占地1130平方米,位于白塔东路60号。该园为清乾隆年间沈其奕所筑,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又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俗称“北半园”。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向公众开放。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织带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使用。
两者除了名字相同,没有其他任何关系。
苏州半园有二:一在城南人民路仓米巷内,称南半园;另一在城东北,白塔东路,称北半园。
南半园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清同治年间为著名学者俞樾购得,稍加修整。后为布政史杰伟堂所购,始建宅园。史升请俞樾为记,取知足不求全之义,故名半园。中有安乐窝、还读书斋、君子居、不系舟、待月楼、挹爽轩,双荫轩诸胜。原园十分精致、秀丽。俞樾说:“斯园也,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柽柏之华,视吴下诸名园,无多让焉。”
北半园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园系清乾隆年间沈奕所建,取名“止园”。后归周勋齐,更名“朴园”。清末归陆氏,改建后名半园。住宅与园林平行布局,住宅大部分已拆毁,园尚存,较完好。园在宅东,有“半园”砖额。全园布局以狭长水池为中心,周围环以旱船、四面厅,水榭,半亭等建筑,建筑多以“半”为特点,半桥、半亭、半榭等。园东北角建有藏书楼,造型别致,重檐高阁,外观二层半,小巧玲珑。园中花木繁盛,面积虽小,但布局紧凑,建筑小巧,环境雅致。
上一篇:北岸华庭自由行热门攻略
下一篇:北滨上院自由行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