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山馆处,曲径桥亭,庭阁池水,已经颇见苏州园林的精致。虽已深秋,灵岩山寺竹意青葱,拾阶而上,路过始苏台,请香只拜灵岩寺而去,诚心实意.门票的价格是20块钱,不过在网上预订更便宜,还有10块钱的点评奖金,不用提前付款还是很不错的,我订过很方便的哦
灵岩山寺不准剃度收徒,灵岩山寺庙都是苏州佛教协会派的弟子。
灵岩山寺基本遵守印光法师为使灵岩山寺确为真正十方,所制定的五条规约。
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后之嫌。
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及招外方来听耳。
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
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
六、为了重振灵岩山十方净土道场,明学法师恪守印祖遗训,将印祖制定的以上五条规约,作为灵岩山寺共住规约的核心,坚决不做经忏、不收徒、不传戒、不办讲经法会,坚持十方丛林制度。
扩展资料
灵岩山寺不收徒的原因
灵岩山寺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驰名的名胜古迹和风景游览胜地。
1937年印光法师在灵岩山创建了净土宗道场,将原先的寺庙改名为灵岩山寺,此后在印光法师的主持下灵岩山寺成为了江南一带最有名的净土宗道场。,法师一生收了弟子约10余万人,还被称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印光法师创寺之初就严格要求寺内的僧人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应酬经忏,其目的就是为了寺内的僧人能够专一修佛。
后来重修寺规的时候仍然将这个戒律写入寺规首列,并且至今为止仍然严格执行。
参考资料灵岩山寺官网-寺院简介
一进灵岩山寺山门,就是弥勒楼阁,即一般寺庙中的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与其他寺院的站像韦驮有所不同。两旁为彩塑四大天王像,均高4.5米。
出天王殿,沿石桥跨过界清池便是大雄宝殿。殿高25米,宽20米,建于1934年。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高达6米,两傍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这组塑像建于1897年,均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神态端庄慈祥。大殿两侧是根据《阿弥陀经》所列十六尊者名而塑造的十六罗汉像,造型典雅,令人起敬。后壁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坐骑青狮、白象。大壁后是海岛观音塑像,善财、龙女侍立两侧。观音群塑和文殊、普贤像均造于1981年,全部泥塑,罩漆装金。
大雄宝殿后是念佛堂,1932年建造,是僧人念佛修持的场所。正门悬挂着印光法师手书“净土道场”四字。堂内供奉弥陀、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像,周围是僧人打坐念佛的禅凳。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清刻《龙藏》7000多册,影印宋碛砂、频伽等藏经和历代佛教文物,共有佛经4.7万多册。
多宝佛塔又称灵岩塔,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高34米,七级八面,楼阁式,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历代屡遭火灾毁圯。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塔内空心,塔身全用砖砌,每层窗口各有石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遭雷击,各层木结构腰檐及塔刹被焚毁,仅存砖塔塔身。1989年9月,灵岩山寺筹集了80多万元资金,对多宝佛塔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则,恢复了塔刹、塔基、平台和塔檐。1990年竣工。重修后的宝塔恢复了宋塔原貌,使灵岩山寺更为壮观。拾级登临,可眺望太湖风光,观赏苏州风貌。钟楼建于1919年,高15.13米,楼上悬挂着清康熙六年(1667年)铸造的大铜钟。“灵岩晚钟”曾被列为苏州十景之一。楼下为千佛殿。
宝塔与钟楼之间是1984年新建的智积殿。智积是西域梵僧,南朝时来灵岩山弘传佛教,被尊为开山祖师,梁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智积殿正中供奉智积菩萨画像,两旁陈列着佛教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