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题刻,从唐至今逾1200余年,发现有题刻174段。其中文字题刻170段(内有7段题刻查于资料记载,无拓片),石鱼4段(12尾,其中附于文字题刻的线刻鱼8尾),观音像1段,白鹤梁图1段。共约3万余字。在现存的题刻中,唐代题刻遍搜石梁亦无明迹可寻。但是,在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则有唐大顺三年镌古诗甚多的记载,在白鹤梁现存题刻和<<太平寰宇记>>中也有:(唐)广德元年二月江水退,石鱼见的文字。说明白鹤梁上的题刻,在唐广德元年前就有了。
据白鹤梁题刻辩认与有关书志资料记载,宋代题刻有103段,元代有5段,明代有17段,清代有24段,民国有11段,新中国有3段,年代不详的有11段。这些题刻,排列无序,依地就势,参差不齐。文字大者幅约2米见方,小者幅长宽均不盈尺。最大圆雕石鱼长2。8米,宽0。95米,其余为浮雕线刻鱼,长0。3--- 1米不等。题刻记载了自唐广德元年以来历代石鱼出水状况,当地农业丰歉与水位尺度等情形。是我国古代少有的长江枯水水文站,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和难得的书法瑰宝。
在174段题刻中,有枯水水文价值的114段,它记录了历史上74个年份的枯水水位。在12尾石鱼中,以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涪州牧萧星拱重刻之双鲤的水文价值最高。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庆水文站实测,这对石鱼的眼睛海拔高程为137。91米,与现在水位标尺零点的海拔高程相差甚微。以此推演,可以得出自唐广德元年以来1200余年的长江枯水水位统计和枯水发生的周期。为长江水利、水电、航运等方面的开发,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
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直辖市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处北纬29度43分,东经107度24分。全长1600米,宽10----15米,自西向东延伸,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水位标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距长江南岸100米;东临长江与乌江的汇合处。由于常年受江水冲刷,石梁形成上、中、下三段。被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1980年,白鹤梁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白鹤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题刻之所以被专家学者称为世界一绝,而又受到国际水文组织的高度赞誉,主要还在于白鹤梁题刻本身的价值。
刻石鲤为水标,以它记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歉,这是涪陵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铭刻的石鲤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数据的原理完全相同。设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迄今不足百年历史,而白鹤梁题刻的长江水位记录已有1200多年的连续记载。并从中得出长江上游每隔3年或5年就有一次枯水发生;10年或数10年就有一次较枯水位、600年就有一次极枯水位出现的结论。成为长江中最古老的水文站,不愧为长江水文资料的宝库、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
作为文物的白鹤梁题刻,古老碑刻居多,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174段题刻留下了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1000多年的重要史迹。由于它是处于水下,虽经数百年乃至近千年仍字迹清晰,有永久保存的价值。
白鹤梁题刻文字质朴,言简意赅。尤其是上百段围绕石鱼出水兆丰年的题刻,反复论证了石鱼现,果在稔的历史事实。也有鱼出不节用,年丰难为丰,鱼没知节用,年凶未必凶,民安即是丰的不信天而贵人的民本思想。更有摧伏倭寇,奠定和平,石鱼出兮!这借石鱼兆瑞而发出掷地有声的民族誓言。
白鹤梁题刻计3万字,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褚、颜、柳、欧各派并存。题记精工细刻,文词优美,有的在达到书、艺、文三绝的境地。
白鹤梁题刻,极富民族风格,颇具神秘色彩,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加之地势独特,更显珍贵。专家评价说:像这样集历史、科学、艺术于一体的文物,称得上国宝之最了。
但是,由于白鹤梁地势较低,梁脊顶部仅比当地最低水位标尺零点高出2米,所以题刻常年隐没于江水之中。又因为长江上游水面洪、枯水位变动幅度较大而冲刷力加强的影响,岩石风化、浸蚀、剥落较为严重,有的题刻被洪水移位,有的题刻依附的砂岩体悬空,有的题刻已被毁损。
上一篇:白河大峡谷自由行热门攻略
下一篇:白鹤站自由行热门攻略